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分化及驱动机制
本文关键词: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分化及驱动机制 出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在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nges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eastern plain of Taihu Lake since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adaptive changes in the form and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as a living place for human settlements.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pressur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fter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uinetjing and Hamamuanizatio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settlement in the eastern plain of Taihu Lake and gradually fall into two kinds. That is, the low township and the high township. The low township surface water abundant,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principle is to open river creek, remove the water for the first, house with the creek, the traffic is mainly by boat, so the house along the Jingjing distribution. With the condition of gathering village, the surface water of Gao Xiang is insufficien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people digging river creek is to draw tide and impound water, and then form the house as the center. Because the shallow narrow river channel of Gao Xiang is not conducive to sailing, the residential and creek are discrete distribution, and the settlement form is mainly scattered village. This study proves that, except for the stag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Topography, river water, tide and other regional natural elements have a background restric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settlement in the eastern plain of Taihu Lak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LS005)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4PJC085)
【分类号】:K928.6
【正文快照】: 太湖平原传统聚落的形成过程与人地关系机制是历史地理学者较少涉足的领域,有关聚落环境的研究成果与水环境相比,实属寥寥(1)。但在太湖平原这样的三角洲水网地貌区,水环境可谓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最直接因素,因此聚落对水文变化的适应过程,应当是该区聚落地理研究的合理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西云;赵新平;;河南淅川马岭遗址聚落考古的探索[J];华夏考古;2010年03期
2 裴安平;;聚落群聚形态视野下的长江中游史前城址分类研究[J];考古;2011年04期
3 夏莉莉;;地、宅演变及聚落形态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孙庆伟;聚落形态理解与聚落形态研究[J];南方文物;1994年03期
5 刘国祥;;赵宝沟文化聚落形态及相关问题研究[J];文物;2001年09期
6 徐祖祥;云南瑶族聚落背景探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钱耀鹏;日本学者关于环壕聚落的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2年04期
8 李建勇;;米脂窑洞古城民居聚落形态的价值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9期
9 迈克尔·加拉蒂;陈淳;;欧洲区域聚落形态研究[J];南方文物;2010年02期
10 王刚;周学红;聂康才;;银川平原典型聚落形态研究[J];四川建筑;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廷海;;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城市的起源[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2 王庆庆;;和田地区乡土聚落形态研究——以卡巴克阿斯坎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陈淳;;聚落形态与城市起源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钱云;胡依然;;国外乡土聚落形态研究进展纵览[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宋功明;韩晓莉;;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以延安市雷谷川山地型聚落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周详;;论社会结构与丹巴嘉绒藏寨的聚落形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马敏敏;贾鑫;张占仓;;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先进;;汶川大地震对藏、羌村寨聚落的破坏与恢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昀;为什么关注聚落?[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城壕聚落的源起、功能及其对文明进程的作用[N];中国文物报;2002年
3 记者 程思远;王昀:聚落的多样性正是世界的多样性[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震中;“聚落三形态演进”说[N];光明日报;2013年
5 何驽;史前古城与中心聚落的关系[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 燕生东;关于判定聚落面积、等级问题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严文明;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的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通讯员 吴建勋;湖州发现大型马桥文化聚落[N];浙江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庚;追寻历史 探源真相[N];临汾日报;2011年
10 许宏;早期城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朝云;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426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42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