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唐六胡州城址的定位问题——兼谈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本文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唐代古城址 六胡州 历史地理学 出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六胡州是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而设置的鲁、丽、含、塞、依、契六个羁縻州府,由于其在历史研究上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并取得诸多进展。但六胡州城址地望长期以来完全处于悬而不决的状态。近年来部分综合交叉研究在定位六胡州城址上取得了创建性成果,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议。本文拟通过历史文献考证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城市地理学原理和3S技术手段,对相关争论进行梳理,并对其中一些城址进行了再次定位。研究认为,六胡州中鲁州确应在今宁夏盐池兴武营城址处;而匡州城址、故宥州城址和兰池都督府均处于查干巴拉嘎素古城所在,且沿用的是六胡州中的丽州或契州。
[Abstract]:Liuhuzhou is the Lu, Li, Han, Zai, Yi, six Jimi state capitals set up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o settle down the families of the Turks. Because of it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it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all the time. And has made a lot of progress. But Liuhuzhou City site in a long time completely suspended and not determined state. In recent years, some of the comprehensive cross-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of Liuhu City site has achieved creativ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caused some academic controversi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combing the relevant debates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using the principle of urban geography and 3s technical means. And some of the city sites were re-loca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Zhonghu state of Liuhu state should be located in the present Yanchi Xingwu camp city site in Ningxia. Kuangzhou City site, Yuzhou City site and Lanchi are both located in the ancient city of Chaganbalakasu, and the use of six Huzhou in the Lizhou or Qi stat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9033)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lzujbky-2009-66)资助
【分类号】:K928.6
【正文快照】: 近几十年,唐代设置的六胡州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讨论,并取得诸多进展,如民族、经济、宗教、文化、部落迁徙、历史地理等①。然而,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不足,如与六胡州相关的城址定位问题。侯仁之②在1970年代确定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乡的城川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艾冲;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治城的探索[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2 陈海涛;唐代粟特人聚落六胡州的性质及始末[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05期
3 李丹婕;唐代六胡州研究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王乃昂;何彤慧;黄银洲;冯文勇;程弘毅;;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03期
5 艾冲;唐代灵、盐、夏、宥四州边界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涛;敦煌粟特研究历史回顾[J];敦煌研究;2000年02期
2 朱震达;三十年来中国沙漠研究的进展[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3 林雅贞,陈传康,陈昌笃;从自然条件讨论毛乌素沙区的治沙和生产发展方向问题[J];地理学报;1983年03期
4 李炳元,葛全胜,郑景云;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5 董玉祥,刘毅华;我国沙漠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3年02期
6 刘多森;黄土高原近两千年来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迁[J];第四纪研究;2004年02期
7 段怡春,陈建平,厉青,丁火平,黄定华;沙漠化:从圈层耦合到全球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8 孙同兴,王宇飞,侯甬坚,杜乃秋,李承森;陕北统万城地区历史自然景观及毛乌素沙漠迁移速率[J];古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9 孙继敏,丁仲礼,袁宝印;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J];干旱区地理;1995年01期
10 孙继敏,丁仲礼,刘东生;50万a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J];干旱区地理;199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克斌;荒漠化评价与监测研究——以盐池县荒漠化评价监测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杨晓晖;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成因与荒漠化状况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3 吕英亭;宋朝涉外法律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4 齐雁冰;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发生特性与演变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程弘毅;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李智佩;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发展的地质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杨永梅;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郭云艳;中国发现的拜占廷金币及其仿制品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9 李瑞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陆路丝绸之路上的胡商[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少雷;唐代长安昭武九姓的婚姻类型[D];西北大学;2007年
2 张多勇;泾河中上游汉安定郡属县城址及其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青分;铁勒拔野古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伟洲;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J];民族研究;1988年03期
2 艾冲;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J];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3 艾冲;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治城的探索[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4 陈海涛;唐代粟特人聚落六胡州的性质及始末[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05期
5 艾冲;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李丹婕;唐代六胡州研究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刘惠琴,陈海涛;唐末五代沙陀集团中的粟特人及其汉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艾冲;唐前期东突厥羁縻都督府的置废与因革[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02期
9 穆渭生;唐代宥州变迁的军事地理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03期
10 艾冲;唐代灵、盐、夏、宥四州边界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我国西北部和北方地区的沙漠及沙地[N];中国水利报;2000年
,本文编号:1464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46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