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国城乡关系的文化地理特质

发布时间:2018-01-31 07:51

  本文关键词: 城乡关系 文化地理 乡村 城市 出处:《人文地理》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乡关系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对它进行文化地理的研究。影响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主要是水域特征和政策—文化。中国和西方城乡关系历史的最大差异在于:地中海孕育了希腊化时代外向型的城市文明,而内河流域为主的地理特征奠定了中国内向型的农耕文明;中国农业文明对城市文明的牵制使得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特征突出,从而形成长期的城乡融合,这与西方单线式的经由城乡对立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大相径庭。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城乡社会的平等与融合。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a simple social and economic phenomenon. It needs to be studied in the cultural geography.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s and the policy-culture.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hist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l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Mediterranean gave birth to an extroverted urban civilization of the Hellenistic era.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land watersheds have laid a foundation for China's introverted farming civilization. The restri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on urban civilization makes the cultural choice of policy 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prominent, thus forming a long-term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i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single-line way of achiev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opposit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ultimat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in China is to realize the equality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ociet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92;41001080) 江苏省优势学科和南京师范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0105XGQ0092)
【分类号】:K901.6
【正文快照】: 1乡村与城市:文化与文明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城乡差距的急剧扩大。但是一些证据表明,中国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大体上趋于融合。比如,马克思曾指出,“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无差别的统一”[1];赵冈认为中国自战国时期开始“城乡居民已可自由择业,政治上趋于平等,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厚明;原始礼乐文化:华夏文明形成研究的新视野[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卢荣善;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黄蕴兰;当代精神生态与审美光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6 夏红卫;文化交流逆差下的跨文化传播典范——中国执教美国第一人戈鲲化的传播学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刘怡;杨长ng;;中国传统文化与纳税人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姜玉洪,陈霞;印度社会与印度型的科技发展模式[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10 赵世瑜;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晓能;孙亚冰;;青铜纹饰与图形文字的史前渊源[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YangQingfeng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36;Which C is Technology?Civilization or Culture——The Analysis on Rationality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慧芝;朱士光;;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园园;薛泉;;经济——制度——文化:和谐社会三部曲[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春成;;价值观与公共政策:政策分析的新领域[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爱军;契丹辽朝前期(907~982)契丹社会历史面貌解析[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邓晓华;汉藏语系的语言关系及其分类[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王国栋;地域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10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人——境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贺海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启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国忠;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周丽;社会变革·法治进程·法治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7 赵凯;中国传统庭院构成分析与继承[D];郑州大学;2002年

8 韦峰;先秦城市空间格局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9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徒尚纪;;简评《澳门地理》[J];当代港澳;1994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z,

本文编号:1478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478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1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