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趋势探讨
本文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 新经济 出处:《人文地理》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知识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特征的经济。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体——人、地、区域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相应地人文地理学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新经济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仍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用趋向明显;注重区域及其变革研究;新的区位论研究;注重文化地理学、关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最后,本文对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地球信息科学、全球价值链分析和行为者网络理论的迅速成长和应用作了探讨。
[Abstract]:The new econom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the knowledge revolution and the global market. Accordingly,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has emerged in humanistic geography.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the regional system of man-land relations is still the central subject of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the humanistic geograph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conomic background. The trend of application is obvious;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study of reg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on new location theory; on cultural geography,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al geography and social geography, an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methods of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new economy, such as geo-information science, global value chain analysis and the rapid growt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actor network.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JJ003)
【分类号】:K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兴中,王非;国外城市社会居住区域划分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03期
2 王兴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研究[J];城市问题;1995年01期
3 吴启焰;域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3期
4 杨兴宪;刘毅;牛树海;;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5 李小建;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6 刘卫东,甄峰;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7 顾朝林,陈璐;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8 王慧;田萍萍;刘红;;西安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机制[J];地理研究;2006年03期
9 葛全胜,吴绍洪,朱立平,张雪芹;21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10 杨勤业,李双成;知识经济与地理综合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凯峰;陈琳;;宿迁市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2 夏玢;黄成林;;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赵春雨,陆林;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卢松,陆林,徐茗;高等学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研究——兼论芜湖市实习基地的建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焦士兴;王安周;;河南省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武燕玲;安阳旅游景区管理探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8 苗雅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王平,刘慧平,潘耀忠;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3年04期
10 李晓蕴;朱传耿;;我国对城市社区分异的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2 王平;刘慧平;潘耀忠;;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A];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光溥;连建功;;论人地关系理论在人文地理学教材中的体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4 张文忠;刘旺;;居民微观居住区位选择的机制研究——以北京万科青青家园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5 尹占娥;王建梅;;基于GIS的上海银行网点及区位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6 闫海宏;;试论知识经济时代距离因子的作用[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7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8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余国扬;;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专业镇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毕巍强;空间理论与空间复杂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张俊芳;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扬;基于Web的区域经济增长分析PSE模式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9 纪慰华;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以上海大众供货商网络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邓宏兵;江汉湖群演化与湖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昱;高速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调控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李春晖;晋陕蒙接壤区污染环境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何格;西部大开发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4 赵涛;基于GIS的城市土地优化配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小鹏;银川市房地产业投资环境评价[D];西北大学;2002年
7 赵伟;长春市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绍峰;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文秀;长春市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邹晓燕;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及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巍,程国栋,吴青柏;多年冻土地区主动冷却地基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2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3 唐晓峰;北京历史地图的数字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何郑莹,徐建刚,裘行洁;GIS辅助对长汀“客家首府”地位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王均,陈向东;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建设与GIS应用探讨[J];测绘科学;2001年03期
6 朱庆;卢丹丹;张叶廷;;GIS三维可视化在数字文化遗产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1期
7 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8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1年08期
9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10 秦泗刚,王慧;西安市现代商务活动发展及其空间动态[J];城市规划;200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涛;帖黎;;浅议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特色[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方创琳;;面向国家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思考[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3 刘云刚;王丰龙;;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与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人文地理学的尺度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4 孙俊;潘玉君;张谦舵;;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科学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一书[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5 ;“2011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暨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周尚意;;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4期
7 杨煜达;;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十年:总结与展望[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8 宁梅;;当代西方理论界对“地方”理论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9 ;欢迎投寄外国历史地理研究专题论文[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10 丁超;;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和尺度视角下的人文地理学要义再考[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陈庆江;;《徐霞客游记》的人文地理学和地名学内容[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3 孙峰华;;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蕾蕾;;人文地理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框架:ASTAD框架探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唐晓峰;李平;;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蕾蕾;;以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袁书琪;林芳;张美玉;;试论新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发展大势[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兴中;孙峰华;;序[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彭静;;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整合理论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袁书琪;廉晓利;;新时期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通讯员 程君平 王文 记者 胡晓军;鄱阳湖古名有新说[N];光明日报;2010年
2 鲁进;卢瓦河边的古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 管彦波;民族地理学:新兴边缘学科的构想[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谌群芳;基于In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孙艳娟;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叶松林;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万智巍;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肖超;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D];南京大学;2011年
6 顾政博;《钦定西域同文志》地名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7 敖红艳;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李可立;陇西黄土丘陵区集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映梅;区域聚落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灵超;历史乡村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55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55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