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以来黑河流域绿洲演变
本文选题:黑河流域 切入点:绿洲 出处:《干旱区地理》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是典型的荒漠绿洲区。自西汉开拓河西地区以来,黑河流域的绿洲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绿洲的时空演变伴随着历史上许多古城镇的废弃和生态环境的退化。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总结了西汉以来黑河流域绿洲的演变:在时间上,黑河流域绿洲发展的兴盛时期主要集中在汉、魏晋、唐中叶、西夏时期以及明清以来,其他时期虽然也有发展,但总体上是属于绿洲退缩期。在空间上,两汉以前在黑河下游尾闾三角洲上形成古绿洲;汉开拓河西以后,绿洲溯源上迁至中上游的冲积、洪积扇及冲积平原上;明清以来,绿洲逐渐向上游地带转移;新中国成立以后,绿洲呈现出向四周放射状扩大的趋势,新绿洲不断出现,水土矛盾进一步激化,流域绿洲正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
[Abstract]:The Heihe River Basin is the second largest inland river basi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is a typical desert oasis area.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opened up the Hexi area, the oasis environment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has been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oasis is accompanied by the abandonment of many ancient town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oasi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time,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he oasis development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a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middl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Xixia period an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lthough other periods also developed, they generally belonged to the oasis retreat period. The ancient oasis was formed on the tail delta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efore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oasis moved to the alluvial, alluvial fan and alluvial plain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after the Han Dynasty opened up Hexi, and the oasis gradually moved to the upper reaches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oasis showed a trend of radial expansion. The new oasis appeared continuousl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ater and soil became more intense, and the basin oasis was facing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D770108]成果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王书功,张济世;黑河干流山区流域月径流计算模型[J];干旱区地理;2003年01期
2 张勃;丁文晖;孟宝;;干旱区土地利用的地下水水文效应分析——以黑河中游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年06期
3 穆桂金,刘嘉麒;绿洲演变及其调控因素初析[J];第四纪研究;2000年06期
4 颉耀文,陈发虎,王乃昂;近2000年来甘肃民勤盆地绿洲的空间变化[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5 俎瑞平,高前兆,钱鞠,杨建平;2000年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环境演变[J];中国沙漠;2001年02期
6 肖生春,肖洪浪,宋耀选,周茅先,罗芳;2000年来黑河中下游水土资源利用与下游环境演变[J];中国沙漠;2004年04期
7 王永兴,张小雷,阚耀平;绿洲地域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9年01期
8 王乃昂,赵强,胡刚,谌永生;近2 ka河西走廊及毗邻地区沙漠化过程的气候与人文背景[J];中国沙漠;2003年01期
9 王根绪,程国栋;近50a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J];中国沙漠;1998年03期
10 肖生春,肖洪浪;黑河流域绿洲环境演变因素研究[J];中国沙漠;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沈永平,鲁安新,王丽红,史正涛;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2 胡兴林;概化的Tank模型及其在龙羊峡水库汛期旬平均入库流量预报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3 陈兴鹏,康尔泗;甘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4 周尚哲,李吉均,张世强,赵井东;祁连山摆浪河谷地的冰川地貌与冰期[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5 沈永平,刘时银,甄丽丽,王根绪,刘光t;祁连山北坡流域冰川物质平衡波动及其对河西水资源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6 蓝永超,康尔泗,仵彦卿,张济世,胡兴林,张小军;气候变化对河西内陆干旱区出山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7 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程国栋;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8 张济世,康尔泗,蓝永超,陈仁升,陈满祥;河西内陆河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水资源利用率研究[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9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黑河出山径流的非线性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10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王书功;森林水文生态效应若干争论问题讨论[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爱国;徐恒力;孙自永;;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建设中若干问题的讨论[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杰;张强;王小燕;张凯;;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演变的气候效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姜光辉;胡兴林;;用非线性模型插补延长水文资料的方法探讨——以东大河沙沟寺水文站为例[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C];2006年
4 艾冲;;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李硕;GIS和遥感辅助下流域模拟的空间离散化与参数化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国平;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4 张远东;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与绿洲稳定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苏金花;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劲松;遥感方法在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8 胡安焱;干旱地区内陆河的水文生态特征及其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以塔里木河为例[D];长安大学;2003年
9 韦如意;绿洲稳定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10 何东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雷;绿洲防护林体系水分生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2 陶希东;河西走廊生态退化机制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温彦平;西北地区投资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常晓舟;绿洲历史文化名城张掖持续发展与保护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传胜;基于3S技术的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环境变化预警线的提取研究[D];新疆大学;2002年
6 张峰;策勒绿洲及其荒漠过渡带景观格局与水资源变化关系之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7 段彩莲;用SD模型对额济纳绿洲水土资源平衡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8 吴胜军;干旱地区包气带中水分和盐份的分布运移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崔艳华;先秦玉器与玉文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10 马国霞;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张掖绿洲城镇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基,米德生;中国积雪的分布[J];冰川冻土;1983年04期
2 丁永健,叶佰生,周文娟;黑河流域过去40a来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3 蓝永超,康尔泗,金会军,张生才,陈明征,陈学林;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4 仵彦卿,慕富强,贺益贤,蓝永超;河西走廊黑河鼎新至哨马营段河水与地下水转化途径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5 徐中民,蓝永超,程国栋;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径流预报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0年04期
6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黑河出山径流的非线性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7 程国栋;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8 王亚军,陈发虎,勾晓华;黑河230 a以来3~6月径流的变化[J];冰川冻土;2004年02期
9 肖生春,肖洪浪,周茂先,司建华,张小由;近百年来西居延海湖泊水位变化的湖岸林树轮记录[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10 程国栋;肖洪浪;徐中民;李锦秀;陆明峰;;中国西北内陆河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沁花;祁连山区中—西部近500年来气候变化的树轮记录[D];兰州大学;2006年
2 许健;黑河下游木能诺尔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信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永兴;吐鲁番盆地绿洲环境区划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6年02期
2 贾宝全;干旱区生态保护原则的探讨[J];干旱区地理;1999年02期
3 陈东景,徐中民;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2年03期
4 杨永春;干旱区流域下游绿洲环境变化及其成因分析——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3年04期
5 穆桂金,陈冬梅;绿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J];干旱区地理;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艾努瓦尔;以科学的发展观认识新疆生态问题[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毅 黄杰;节水型社会预解水荒难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3 李凯;黑河流域要发挥地下水调蓄功能[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翁雁;十大措施治理沙区生态[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谢利江;把湿地保护作为大项目紧抓不放[N];张掖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连璞;绿洲城市群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卢爱刚;绿洲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97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59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