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

发布时间:2018-03-13 22:44

  本文选题:历史地理 切入点:天府之国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天府之国"是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古人常把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9个"天府之国"。它们是关中盆地、北京小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地区、沈阳一带、武威地区和台东地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天府之国"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则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有的"天府之国"长期存在,影响很大,有的则昙花一现,转瞬即失。历史时期"天府之国"的形成与演变,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land of abundance" is the most suitable place for human life. The ancients often referred to the places where the situation was dangerous, the land was fertile, and where the wealth was abunda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it was called "heaven's palace" or "the land of abundance." There have been nine "countries of abundance". They are the Guanzhong Basin, the Beijing Plain, the Chengdu Plain, the Jiangnan region, the vicinity of Taiyuan, the Central Fujian region, the Shenyang area, the Wuwei region and the Taitung region. From a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point of view, These "countries of abundance" have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but their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factors. Due to differences i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some "countries of abundance" exist for a long time and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m.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land of abundance"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current economy and socie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06JJD770019] 陕西师范大学211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明”
【分类号】:K92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丹琼;佛教对巫术思维的批判及其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姜志燕;张蔚;;论建安悼亡题材的缺失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周晓陆;秦封泥所见安徽史料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瞿林东;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文锁;;突厥的墓上祭祀[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毓庆;郭万金;;汉代天道圣统思潮下的《诗》学定位[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6 方铭;;《孔子诗论》第一章文意解[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7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8 栾成显;;宋元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明太祖的经济政策[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9 赵玉田;;丘o煊搿洞笱а芤宀埂穂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倪豪士;;《史记·晋世家》三个问题初探[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婕;唐代花鸟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2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泽文;春秋时期的纪年铜器铭文与《左传》的对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博;从理想社会构思到社会政治实践——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叶昌炽书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李芹;大慧宗杲生平思想新探[D];厦门大学;2007年

3 晁天义;文化新综合的一个案例——《抱朴子》巫术溯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俊;初盛唐七言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晓顺;龚鼎孳贰臣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9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10 骆志弘;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D];苏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秀仁;再论绰尔城(塔子城)历史地理诸问题[J];求是学刊;1980年04期

2 宋焕文;安陆考源[J];江汉考古;1980年02期

3 陈梦家;《山东古国考》后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陈家麟;长江口南岸岸线的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5 王文楚;从内蒙古昆都仑沟几个古城遗址看汉至北魏时期阴山z阳道交通[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6 赵永复;郦道元生年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7 王有德;再谈唐代轮台问题——兼与林必成同志商榷[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8 ;《陕西师大》一九八○年总目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9 叶昌刚;;日本史学刊物简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10 黄盛璋;;所谓“夏虚都”三t接胂亩嘉侍鈁J];中原文物;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泉根;;重庆文化谫议[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徐士瑚;;放眼看世界的先驱——徐继ul[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3 郭婕;;比较教育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A];“新学科与编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4 王美凤;;论关中历史地理对张载实学思想的影响[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谭其骧;;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6 薛惠引;;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7 谢龙;;社会主义公民培育与现代人格塑造[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高传棋;;如何重建台湾境内的小区域历史地理[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村田治郎;毕任庸;;长白山崇拜考[A];山岳与象征——2001山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杜瑜;;泉州港历史地理研究[A];“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东 丛远东;《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出版[N];中国测绘报;2000年

2 陈援朝;关于邮票学的思考[N];中国邮政报;2000年

3 平沙;活跃在艺苑风景线上的天娇[N];光明日报;2000年

4 ;学术界推出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5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N];光明日报;2000年

6 王中庆;铜棶古城遗址有新发现[N];山西日报;2000年

7 特约记者 来明善;陕军着力开发“西部”选题[N];新闻出版报;2000年

8 赵慧兰;六十五载史地情[N];中国档案报;2001年

9 曹子西;全面研究北京发展史的著作[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辛德勇;史念海与中国历史地理学[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郗志群;杨守敬学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哈斯巴根;18—20世纪前期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区域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曾涛;湿地防洪与发展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吴洪琳;大夏国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金莲;发展与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6 唐巧天;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年)[D];复旦大学;2006年

7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侯希文;《孝经》作者考[D];西北大学;2001年

4 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谢秉洪;《建康实录》校读札记[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少静;近代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翔;区域民俗戏曲音乐研究——“豫东调”源流及其唱腔音乐解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张勇;陕西省农村反贫困的综合战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9 钟炜;里耶秦简牍所见历史地理及相关问题[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刘双喜;古代江西木雕艺术风格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08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608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b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