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世界中的地理学去中心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成立50周年纪念庆典上的主题演讲
本文选题:区域研究 切入点:新自由主义 出处:《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批判的且富有创新的区域研究历来是UBC地理系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论文突出了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研究对UBC地理系的繁荣所作出的贡献。文章从全球和地理的角度来判定和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从中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中国和亚太地区区域经济的崛起加速了世界经济景观的"去中心化"趋势,全球经济的多极格局日趋明显;第二,UBC地理系一直具有挑战正统西方理论的优良学术传统,尤其在区域和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因而对世界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就地理知识探索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在四个领域极具理论研究的潜在价值:①私有化和经济发展;②国家、社会和空间;③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城市化;④环境和中国政治生态学。本文最后的结论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亚太地区新动态的浮现为地理学打开了一个迷人的空间,在这里UBC地理系理所当然可以继续领导并塑造区域研究的未来。
[Abstract]:Critical and innovative regional research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UBC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contribution of regional research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UBC geography system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To judge and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y, Two conclusions are drawn: first,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ccelerates the trend of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ic landscape, and the multipolar pattern of the global economy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second UBC Geography Department has a fine academic tradition challenging orthodox Western theories, especially in the regional and cultural fields. As a result, it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world geograph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As far as the exploration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is concerne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have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four fields: 1, privat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and spatial capital, labor force and l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Chinese political ecology. The last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neoliber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dynamic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ave opened a fascinating space for geography. Here the UBC Geography Department can rightly continue to lead and shape the future of region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香港大学地理系;
【分类号】:K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白宋;拉美反思新自由主义[J];天涯;2002年01期
2 赵磊;新自由主义反思三题[J];江汉论坛;2005年04期
3 王炳权;剖析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力作[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02期
4 佩里·安德森,费新录;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和教训[J];天涯;2002年03期
5 张伟然;用区域研究锻造本土的思维工具[J];史学月刊;2004年04期
6 苑克健;国际博协第四届亚太地区大会决议(1—5号)[J];中国博物馆;1989年02期
7 文甘君;生命战胜死亡(四)——拉美札记[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06期
8 乌尔苏拉·舒姆——加尔林,王蓓蓓;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危机[J];现代哲学;2003年01期
9 石克春;政治经济学:一门急需改革的学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韩毓海;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批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Didier Guerin;;杂志业在亚太地区呈现令人鼓舞的走势[A];中国期刊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石宗源;;石宗源署长给“2002年亚太地区期刊会议”的贺信[A];中国期刊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2年
3 中国期刊协会代表团;;“2002年亚太地区期刊会议”召开[A];中国期刊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2年
4 何炼成;何爱平;;为“政治经济学”正名[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董小麟;;对政治经济学若干基本范畴的新的解析[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延兴;胡新康;郭良迁;张中伏;;亚太地区的构造活动与变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2000年亚太地区期刊广告发展情况[A];中国期刊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李延兴;李智;马宗晋;郭良迁;张静华;张中伏;;亚太地区的现今构造运动与应变[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9 ;张伯海在“2002年亚太地区期刊会议”上的发言:亚太地区期刊工作者团结一致,共拓亚洲期刊发展新纪元[A];中国期刊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2年
10 单霁翔;;在“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A];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中方主题发言及论文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忆宁;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2 廖言;新自由主义的神话走向破灭[N];光明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瑞英;警惕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4年
4 秋风;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百年纠葛[N];经济观察报;2008年
5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李其庆;新自由主义批判掀起热浪[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记者 刘铮;马建堂:不断提高中国统计透明度[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金宏;奔驰亚太地区销量上升28%[N];中国汽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李瑞英;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N];光明日报;2004年
9 ;亚太地区商务智能市场发展面临新机遇[N];人民邮电;2005年
10 秋风;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百年纠葛[N];经济视点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忠超;无法走出的困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丽娟;商务外交的政治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4 陈占彪;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王立;平等的范式[D];吉林大学;2006年
7 卢光明;基于纠纷管理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浦启华;21世纪初期的亚太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郑振成;新自由主义改革与民众主义执政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李伟;桑德尔政治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凯;阿根廷经济危机与新自由主义关系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艾穆杰德;亚太地区集装箱运输分析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3 张爱飞;社会发展观的演进[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俊平;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评析[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5 张祥云;论张方平及其政治经济思想与实践[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世衡;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蒋yN;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分析: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的视角[D];苏州大学;2005年
8 宋晓辉;炼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9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春霞;21世纪初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和中美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51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65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