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信阳师范学院》 2014年
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研究
孙攀
【摘要】: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的新变化对地理教师的素养要求更高。高师是高中地理教师培养的摇篮,然而高师地理课程改革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并不同步,高师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的衔接研究,是地理教育工作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完善地理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有鉴于此,本课题在系统论、课程论、学习论等教育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等。 第二章: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系统理论、课程理论与学习理论进行概要阐述。 第三章: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调查分析。问卷调查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方法与手段,通过对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衔接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比较分析。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的关联性是本研究的重点难点。本章从高师与高中的地理课程培养目标、人文地理课程教学要求、人文地理课程内容构成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内容构成的异同点以及各个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知识点的衔接点。 第五章: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对策措施。主要从调整高师人文地理课程体系、改革人文地理教学内容、加强高师与高中的沟通交流这三个方面提出衔接的对策措施。 第六章: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不足之处以及前景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33.5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雨,陆林;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吴大明,查良松;新《地理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师地理教学改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吴育忠;;中学新课程下高师地理教学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2期
4 蒋菁;赵媛;;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的演变[J];地理教学;2011年01期
5 安祥生;王玉明;曹志敏;马堃;;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教育改革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杨载田;高师人文地理课程建设的创新[J];福建地理;2004年02期
7 谢安邦;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8 王爱辉;孙玉华;李晓娜;;高中地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人文地理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张军海;魏立涛;;中学地理新课程对高师地理教学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蒋梅鑫,舒晓波,曾峰海,叶滢;高师地理课程改革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Z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大路;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光伟;;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杨志民;席莉;宋旭;;影响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李海艳;;《现代教育管理专题》课程教学反思[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曹洁萍;高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王庆波;;提高教师素质,顺应素质教育转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黄淑玲;徐光来;;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杨英,张家红;物理模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吴立;刘红叶;;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9 郭凯峰;陈琳;;宿迁市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10 白景锋;欧维新;;盐城海岸带湿地生态经济价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欢欢;;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文化发展繁荣[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晨;刘大平;;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区符号语言系统的特异性解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胡硕兵;;红色资源在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培训中的运用探讨[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郭凯峰;李霁;;1991—2008年云南省城镇化影响因素与特征分析——基于城镇化在云南桥头堡建设进程中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瑞峰;王虎;杨志勇;;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冯维波;;浅谈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文化机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段义猛;余柏椿;郭汝;;西部省会城市景观特色审美结构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8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晓锋;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教学资源集成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吕远芳;运用认知方法网络结构图对高三立体几何复习课的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宇航;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秋丽;基于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陈鹤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施俊天;高师本科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整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宫成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宋少婷;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雨,陆林;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卢松,陆林,徐茗;高等学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研究——兼论芜湖市实习基地的建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吴大明,查良松;新《地理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师地理教学改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张东娇;中美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黄甫全 ,王晶;课程难度刍论[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4期
7 史宁中,孔凡哲,李淑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几何课程难度的对比[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6期
8 韦志榕;;新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教育;2002年06期
9 宋世云;;日本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纂思想[J];地理教育;2002年06期
10 曹琦;;纪念百年史 迎接新高潮——对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建军;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厚忠;初中地理教材改革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爱华;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的地理教材再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友军;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何巧艳;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开发[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妍;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呈现方式变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史立志;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区初中地理教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鹏飞;聚焦中学地理课程改革[J];安徽教育;2002年11期
2 姜乃力;中、美、日中学地理课程的比较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王其权;苏峰;;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地理课程[J];地理教育;2003年03期
4 张增堪;;地理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推销”地理?[J];地理教育;2006年06期
5 John Lidstorle;;全球化中的本地文化:怎样的地理课程才可创造美好世界[J];地理教育;2007年01期
6 李振奇;;让地理课“鲜活”起来[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06期
7 陈颖斐;;受控评价在英国GCSE地理课程中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Z1期
8 陆静;;“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研究概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10期
9 北京师大附中课题组,刘继忠!100052;面向21世纪的中学地理课程结构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04期
10 杜小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目标的组成与内涵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艾;;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与表述[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徐燕;;解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途径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朝奎;鲍振洪;;隐性地理课程对地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影响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袁书琪;郑耀星;刘恭祥;;我国学校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探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黄逸恒;;澳门学校地理课程建设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仲小敏;;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与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孔云;;地理课程文化的批判与建构[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仲小敏;;我国现代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嬗变与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张美蓉;;构建教学网站,服务中学地理教与学——关于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陈俊合;刘祖发;;研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规范的几点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建成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地理特级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袁祺;[N];文汇报;2009年
3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刘兰 陈澄;[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邹健;[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倪征 (作者单位:平舆三中);[N];驻马店日报;2007年
6 吴建琴;[N];黔西南日报;2008年
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刚志荣;[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建平;[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中国学习科学研究会研究员 阮凌曦;[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第一百中学 李霞;[N];天津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禹;地理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陆静;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大路;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吕润美;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向东;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目标构建和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梅;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韩金荣;基于中学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的GE运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义务教育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次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盈科;中俄七年级世界地理教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铁牛;基于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铁燕;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绮;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春兰;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晓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学生真实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妮妮;高中地理课程“地理信息技术”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善民;基于新课程的地理反思性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栾奕;中学地理课程学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高师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6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