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10 08:36

  本文选题:中古 切入点:华北 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摘要】:中古时期(约公元3—9世纪),华北地区仍然具有良好的水环境,大小河流在枯水季节亦能维持可观流量,湖泊沼泽众多,丘陵山地泉水丰富,与当代严重缺水的情况迥然有别。其时,华北内河航运发达,水稻种植规模可观,水力加工在若干地区曾一度相当兴旺,河湖之滨的渔业具有一定经济意义,这些均因丰富的水资源为之提供了环境支持。中古华北之所以仍能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并非由于彼时降水远比后代丰富,而是因为山区森林植被仍然良好,具有较强的水源涵蓄能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甚严重,黄河决溢移徙较少、危害较轻,湖泊沼泽尚未因泥沙淤填而致大量消亡,可以潴积巨量的水源。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about 3-9 century AD), North China still had a good water environment, large and small rivers could maintain considerable discharge in the dry season, lakes and swamps were numerous, hills and mountains were rich in spring water,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in the present age.At that time, the inland navigation of North China was developed, the scale of rice planting was considerable, the hydraulic processing was very prosperous in some areas, and the fishery along the river and lake had certain economic significance, all of which provided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 for the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The reason why the middle ancient North China can still maintain a good water environment is not because the precipitation at that time was far more abundant than that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 but because the forest vegetatio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s still good and has a strong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on the Loess Plateau is not very serious.The Yellow River migration is less and the harm is less. The lake and swamp has not been destroyed by sediment and silt, and can store a huge amount of water sourc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田世英;;历史时期山西水文的变迁及其与耕、牧业更替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3 薛瑞泽;北魏的内河航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张民服;黄河下游段河南湖泽陂塘的形成及其变迁[J];中国农史;1988年02期

5 张芳;夏商至唐代北方的农田水利和水稻种植[J];中国农史;1991年03期

6 华林甫;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J];中国农史;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秦汉时期的昭馀祁[J];沧桑;1999年02期

2 胡安徽;;唐代稻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稻米;2006年01期

3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地区水稻种植略考[J];敦煌学辑刊;2011年01期

4 朱士光;简论我国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J];地理研究;1984年02期

5 何凡能;李柯;刘浩龙;;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J];地理研究;2010年12期

6 石凌虚;;山西运渠史初探[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7 卫斯;新石器时代河东地区的农业经济面貌[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年Z1期

8 邹逸麟;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马义娟,苏志珠;晋西沿黄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10 卫斯;;河东史前农业的考古观察[J];古今农业;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春平;;山西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历史文化考察[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周尚兵;唐代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变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7 黄富成;汉代农业生产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张晓东;汉唐漕运与军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文涛;气候视野下的北朝农业经济与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亮;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吴宾;陕南农业开发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赵航;唐代河南地区农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蕊;两汉山东农业地理[D];西北大学;2007年

5 雷波;历史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维才;唐朝粮食问题若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赵淑霞;唐代江南道的粮食流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潘林;唐五代西南地区饮食业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刘璐;西周饮食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谢美婧;北魏洛阳城的营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J];农业考古;1982年02期

2 吴梓林;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稻[J];人文杂志;198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的水环境和渔业生产[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4期

2 谢进昌;;2007年越文化与水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史知识;2008年03期

3 马红梅;;清代佛山社会对水环境的治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吴瑕;;试论徽州古村落中的水[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5 刘东胜,徐祖信,徐建刚;城市水环境分析模型系统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6 吴建新;;明清珠江三角洲城镇的水环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郝毓灵,吕昕;新疆沿亚欧大陆桥地带的水环境与持续发展[J];干旱区地理;1996年01期

8 潘杰;;江苏运河水环境与水文化问题的对策研究[J];江苏水利;2007年10期

9 蔡红燕;李梅;;地上的水 天上的水——保山潞江坝大中寨德昂族水文化小议[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10 陈六汀;;古村落水环境探析与理想栖居创生[J];饰;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科文;吕怀炼;;嘉兴市水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2 程文虎;;发展中的广西水环境监测事业[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1)[C];2004年

3 马晓辉;彭汉兴;;大坝坝址环境水特征与工程处理对策[A];2004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徐晓力;;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水环境管理[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魏国红;张双景;;关于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探讨[A];科技创新与现代水利——2007年水利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赵青;包丽艳;刘艳君;李贺;;吉林省鸭绿江流域水环境调查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7 周晶;;浅析天津市水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8 梁朝玉;;试探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密切值法[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智光;;离散与连续混合多变量随机决策方法及其在水环境—经济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10 李贵宝;王东胜;周怀东;杜霞;;我国农村水环境状况及其恶化成因[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晓红;全国政协调研组来皖调查水环境[N];安徽日报;2007年

2 本报通讯员  董迅石;还“水城”灵动的双眸[N];光明日报;2006年

3 苏林华 翟彬;让水乡水更清河更畅[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

4 通讯员 陈志强;南汇水环境彻底改变了[N];东方城乡报;2008年

5 李清华;保护母亲湖拥有健康[N];苏州日报;2008年

6 记者 孙全;市水利局:全力整治水环境[N];沈阳日报;2009年

7 韩啸山;平昌疏堵结合治理水环境[N];巴中日报;2009年

8 记者 汤璇 通讯员 王刚 钟真宜;阿科蔓水环境生态解决方案获业界推崇[N];广东建设报;2004年

9 本报评论员;雷声大,雨点也要大[N];南京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朱雅萍 居震球;全民参与,,全面打胜治水战[N];常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景平;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和社会形态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邢福俊;中国水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詹红丽;大型圩区水环境随机模拟模型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刘峡;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及形变动力学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宫飞;华北地区结构型节水种植业模式及途径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6 孙阳;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张道军;复杂水环境资源系统智能管理、预测和决策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刘金英;灰色预测理论与评价方法在水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桂芝;中国华北地区东方蜜蜂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遵兰;华北地区冬小麦与夏玉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袁欣艺;深圳市福田区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孙燕;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100hPa高度场异常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4 石岩;黄龙水环境特征与钙华景观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史晓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的华北地区电力需求预测[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6 郭士忠;清代华北地区粮食流通[D];山西大学;2008年

7 吴静;浙江省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粮食与水环境[D];浙江大学;2002年

8 何理;水环境突发性与非突发性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初步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9 周建仁;张家港市引长江水改善市区水环境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10 李婧菲;不确定分析方法在水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30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30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7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