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评述
本文选题:中国城市发展 + 城市地理学 ; 参考:《人文地理》2008年02期
【摘要】:城市地理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最近的三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主要评述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城市体系和城市经济与社会地理的研究进展。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转型,这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城市地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特别是在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并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Abstract]:Urban Geography is a new subject in China and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last 30 year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since 1980 in terms of urbanization, urban system, urban economic and social geography.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rapid take-off of Chinese economy leads to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which brings a rare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geography.Through the efforts of nearly 30 years, Chinese urban geography has formed its own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in urbanization and urban system research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theory, and has a high degree of practi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1060)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地理学)(B410)
【分类号】:K92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守红,宁越敏;城市化与郊区化:转型期都市空间变化的引擎——对广州的实证分析[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2 薛凤旋,,杨春;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1995年06期
3 王法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研究[J];城市问题;1989年01期
4 阎小培;许学强;杨轶辉;;广州市中心商业区土地利用特征、成因及发展[J];城市问题;1993年04期
5 于洪俊;试论城市地域结构的均质性[J];地理学报;1983年03期
6 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7 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1986年02期
8 许学强,胡华颖;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J];地理学报;1988年03期
9 周一星,R.布雷德肖;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地理学报;1988年04期
10 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焦凤祥;;加快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对砀山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焦华富,徐殿忠;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焦华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徐海贤,庄林德;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制约因素、动力机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6 陈璐;;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特征问题与建设构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亚欣;河北省城市体系研究[J];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8 胡兆量;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9 叶泽田;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及其特点[J];北京测绘;1998年01期
10 陈彦光,周一星;豫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德印;李强;;市场经济下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对北京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2 刘德钦;刘宇;马维军;;贫困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杜发春;;中国民族地区的城镇经济与城镇文化[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2000年中期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朱启銮;夏万年;;略论古都的现代化趋向[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5 程葳;;网络管理与构建和谐城市社会的关系[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邵立威;张二东;路紫;;河北省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的趋势[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孙宁华;黄玉梅;陈芳芳;;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动态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姜乃力;;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SWOT分析[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9 盛科荣;;辽中南都市经济区空间格局变化及其机制分析[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10 宁越敏;黄胜利;;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及其变迁特征[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永清;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国栋;地域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卫民;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5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6 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毛志雄;中国城区经济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9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10 方可;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D];清华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永春;高速公路产业带形成机理及其边界划分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1999年
2 张军强;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影响效果的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1999年
3 祝华军;小城镇规划及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4 吴映梅;区域聚落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白景锋;面临知识经济的陕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志刚;以土地置换为主要手段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开封为例[D];河南大学;2001年
7 张春歧;转型时期农村城镇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8 王有为;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9 聂仲秋;城市开发区规划建设发展轨迹研究——以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10 贾及鹏;城市工业区改扩建的理论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2 薛凤旋,杨春;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1995年06期
3 许学强,胡华颖;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J];地理学报;1988年03期
4 许学强,周春山;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1994年03期
5 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1986年02期
6 胡兆量;尹俊骅;庄一民;;关于我国经济的地区差异问题[J];地理科学;1982年01期
7 周一星;城市发展战略要有阶段论观点[J];地理学报;1984年04期
8 虞蔚;我国重要城市间信息作用的系统分析[J];地理学报;1988年02期
9 胡序威;论中国经济区的类型与组织[J];地理学报;1993年03期
10 胡序威;组织大经济区和加强省区间规划协调[J];地理研究;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桥驿;;读《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的两篇书评[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张鸿雁;;论战国城市的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3 郭来喜;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举行工作会议[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4 击水;;“白蚂蚁”多了也未必时髦——从坪井先生等来访所想到的[J];华中建筑;1985年04期
5 李小建;;七十年代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学研究[J];人文地理;1986年01期
6 纳瑟A·萨莱;张新友;;沙特阿拉伯地理学现状[J];人文地理;1986年02期
7 虞蔚;;西方城市地理学中的因子生态分析[J];人文地理;1986年02期
8 乔治·基谢;刘德军;;匈牙利的地理学[J];人文地理;1987年01期
9 李燕;;西方城市地理学中的感应和行为研究[J];人文地理;1987年02期
10 杨旭莹;楚都纪南城与渚宫江陵区位考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明正;;美国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的研究[A];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2 王经武;曹晓萍;彭珂珊;王娟;;中国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之分析与对策[A];第二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讨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阮哲明;;探索城市新开发地区公交规划之道——浦东新区公交规划初探[A];新世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尤建新;陈强;;改善城市公共管理应以提高公众满意度为导向[A];中国质协2001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美质量管理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邱阳民;;构建完善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武廷海;;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城市的起源[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7 郑连虎;;入世后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动力——兼析中国城市经营的三个阶段[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闫小培;林彰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兼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林彰平;阎小培;;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徐成芳;;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问题探论[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发展模式及途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30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曙红;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N];经济日报;2000年
2 记者 邓娟顺德;政府转变职能才能应对入世冲击[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3 记者 李南玲;为探索有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作新贡献[N];人民日报;2000年
4 中国50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改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上)[N];中国环境报;2001年
5 中国50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改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下)[N];中国环境报;2001年
6 厉有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经济 社会 人 环境[N];经济参考报;2001年
7 熊和生;“资本置换”加速城市化进程[N];科学时报;2001年
8 张晓林(作者系《求是》杂志编委);不断认识城市发展规律[N];辽宁日报;2001年
9 杭辰;注重城市定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杭辰;奥运机遇与城市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邱国盛;20世纪北京、上海发展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房艳刚;城市地理空间系统的复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绍峰;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刘嘉纬;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丹;哈尔滨大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尹亮;中国国际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分析[D];汕头大学;2002年
6 纪爱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许大明;东北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董姝娜;长春市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与竞争力提高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晓莉;城中村现象的经济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10 蔡莉;中心城市的城市人口迁居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实例[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31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3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