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与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假设

发布时间:2018-04-19 22:15

  本文选题:北极航线问题 + 地缘政治 ; 参考:《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北极航线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加快,而变得愈来愈重要。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不能失去话语权,要争得北极航线问题国际机制上的主动权,需要对北极航线的地缘政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成功争取北极航线权益提供理论依据。对地缘政治理论,特别是国外的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系统评价;分析了北极航线问题的特殊性,认为沿用已有的地缘政治理论,不能够清晰描述北极航线的政治地理格局,并且也对我国的北极航线权益争取不利;提出了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的假设前提,为建立我国的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最后提出了我国关于北极航线问题的四项地缘政治策略,为我国争取北极航线地缘政治地位提供思路和具体措施。
[Abstract]:The Arctic route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accelerated melting of the Arctic Ocean. China can not lose the right of discourse on this issue, and strive to gain the initiative on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Arctic route problem. It needs to study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of the Arctic route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Arctic route. Geopolitical theory, especially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countries, has been divided and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Arctic route problem is analyz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can not clearly describe the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the Arctic route, and also disadvantageous to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Arctic route in China, and the Arctic voyage is put forward. The hypothetical premise of the line geopolitical theor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system of the Arctic route in China;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four geopolitical strategies for the Arctic route problem in our country, which provides some ideas and concrete measures for our country to strive for the geopolitical status of the Arctic route.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GJ007)
【分类号】:K90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欣;;谈人类政治活动对地理空间的选择思想[J];鄂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吴慧;;“北极争夺战”的国际法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李振福;;北极航线的中国战略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年01期

4 郎一环;王礼茂;;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态势及中国的政策响应[J];资源科学;2008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长亮;中国参与国际机制:历史逻辑、现实选择与问题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富源;;中国和平发展与新军事变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3 罗国强;;从《战争与和平法》看“和平崛起”的国际法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4 李渤;民族心理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J];长白学刊;2004年05期

5 郑凯;北约东扩的前景及其对欧洲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黄琳;;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与相关外交政策分析[J];当代经济;2010年24期

7 李凤艳,王媛;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几点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3期

8 李旭东;析东北亚的“连结带”特点对本地区国家对外关系走势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0年02期

9 刘中民;;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述论[J];东北亚论坛;2006年05期

10 张景全;;欧美列强的东亚地缘及海军战略(19~20世纪中叶)[J];东北亚论坛;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宏斌;;中亚-里海油气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A];第二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阮成发;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4 郑伯红;现代世界城市网络化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思奇;中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巧生;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安全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9 王华;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作奎;1918-1929年英法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秀;美加北极群岛水域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陆海英;论中国海军护航索马里——国家利益视角[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愉飞;全球化背景下对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评析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灵;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余学波;论美越地缘政治与美越关系(1945-1969)[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贺曲夫;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迟殿堂;21世纪前期中国周边地缘战略重点初探[D];暨南大学;2004年

8 吴晓青;图们江增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及其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梅宏;可持续发展观对海法的启示与推进[D];福州大学;2005年

10 李建松;试析雅典海军的兴起及其称霸的原因[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鑫;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J];百科知识;2002年10期

2 于营;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3 张骥,王宏斌;论和平崛起的中国对构建当代国际制度的建设性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2期

4 张爽;论国际制度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J];国际观察;1998年05期

5 刘宏松;声誉、责任与公正:中国多边外交的三种需求[J];国际观察;2004年04期

6 王逸舟;中国崛起与国际规则[J];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Z2期

7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6期

8 刘杰;和平崛起与中国国际战略的理念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9 蔡鹏鸿;变动中的国际组织与中国的和平崛起[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10 门洪华;全球化与国际机制:理论上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郎一环;王礼茂;李艳梅;;世界安全新形势下中国石油安全政策构建[A];第一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见义;[N];人民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宣维;“经验—人际”二元功能词及其词源学演变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8期

2 李清泉;绘画题材中意义和内涵的演变——以宣化辽墓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宋仁桃;汉代妇女婚姻观念的演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徐普平;子君悲剧形象浅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王清雷;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周代乐悬制度的演变[J];中国音乐学;2004年02期

6 鲁春芳;;哈代乡土情结的演变[J];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7 冯凌宇;;汉语人体词语的演变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5期

8 谭桂娟;张永光;;建国以来我国社会运行激励机制的演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0期

9 陈毅平;;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朱玉周;;道教阴阳太极图的演变[J];黑龙江史志;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演变及分析[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2 周阳敏;;转移支付的性质——制度资本理论的应用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朱昱;;自发交易所的发展演变[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闫献伟;夏少敏;;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及未来的价值取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新芳;;利用卫星云图对飚线天气预报[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于元勋;;试论编辑概念的历史演变[A];学报编辑论丛(第二集)[C];1991年

7 孙建民;邹慧君;田志斌;;活齿传动机构演变及创新[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袁振杰;;渤海湾北部主要潮沟近期变化的遥感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魏宗财;甄峰;;信息化影响下经济发达地区个人联系网络演变特征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顾泉佩;;信息载体的演变与分析[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二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部高级编辑 丁力;东亚地缘政治格局辨析[N];经济观察报;2010年

2 记者 张光政;多方力量作用亚土和解进程[N];人民日报;2009年

3 黄蔚;中国是美国下一个目标?[N];国防时报;2011年

4 亚历山大·阿德勒 法国历史学家;剧变后中东或形成三个阵营[N];国防时报;2011年

5 徐晓天;中亚与南亚加强互动[N];人民日报;2009年

6 任海平;油气资源牵动地缘政治[N];人民日报;2004年

7 李绍先;强烈冲击下的中东新变局[N];人民日报;2004年

8 ;中俄推进合作 石油不是障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9 本报记者 徐冰;各国博弈“冰融相见”[N];经济参考报;2009年

10 外汇通 敬松;2004欧元 续写强势[N];证券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国伟;走向宪政[D];吉林大学;2005年

3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独立学院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王春和;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沈惠平;美国民族主义对当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胡克俭;中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林安民;我国反洗钱立法演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兰星;宗教改革与欧洲婚姻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小伟;当代中国乡村秩序格局的演变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3 穆键;国民政府对印支之政策及演变(1941-1946)[D];安徽大学;2005年

4 冯越峰;标志设计形式与风格的发展演变[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5 王炜;陕西合阳灵泉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7 成珊娜;清初新疆民族政策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珍珍;从“工头制”到“科学管理”—20世纪20年代荣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演变[D];浙江大学;2007年

9 储桂节;上海市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演变及其对策思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10 郭玉振;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计划生育思想演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本文编号:1774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74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c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