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反向格义”与中国地理学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30 15:55

  本文选题:反向格义 + 中国地理学史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摘要】:现代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始于王庸于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中国地理学史》,此后,侯仁之于60年代主编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于80年代编写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其间虽然还有其他相关书籍问世,但上述三部风格迥异的地理学史著作更具典型性,从中可以看到在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反思建构中,西方现代地理学观念的影响。重视自然地理,重视古代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是这些地理学史研究的重要倾向。而具有这种倾向的诠释,却偏离了中国古代地理学体系的某些主要特征。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思"反向格义"问题在中国地理学史研究中的特殊的存在形式。当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所自觉时,更应该意识到中国古代地理学,作为一套成熟的学术体系,乃是以王朝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和主要关照对象的。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geography bega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ography written by Wang Yong in the 1930s. Hou Renzhi edited the br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in the 1960s, and the Geography History Group of the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mpiled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in the 1980s. However, the three works on geography history with different styles are more typical,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modern geography concept in the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Paying attention to natural geography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ancient geographical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tendency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The interpretation with this tendency deviates from some main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system. Therefore, we can also reflect on the special forms of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of reverse Geography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of geography. When we are conscious of this problem, we should realize that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as a set of mature academic system,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dynasty society and is the main concern objec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分类号】:P90;K9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中淳;中国冰缘区湿地及其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J];冰川冻土;1996年S1期

2 于春苓;;影响俄罗斯外交的传统因素[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3 周旗;地理场与区际贸易[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马强;论宋代历史地理学文献兴盛原因[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5 喻沧;先秦测绘史考[J];测绘工程;1996年03期

6 牛汝辰;清代测绘科技的辉煌及其历史遗憾[J];测绘软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7 李孝坤;论统一地理学之基础——地理环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8 浦汉昕;钱学森教授关于“地球表层学和数量地理学”的论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5年04期

9 陈健昌;哲学思潮对西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8年01期

10 艾南山,李后强;从曼德布罗特景观到分形地貌学[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2 刘克明;;中国图学名词的分类及科学价值[A];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6)——第六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徐建春;;徐霞客游浙日记探析[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4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留科;中德土地生态利用比较研究及其案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2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4 张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久生;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施案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卫;器以象制 象以圜生——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锦绣;关于生态伦理的人文理性的建构[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 李峻峰;高等师范地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曹新向;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青霞;山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史初探[D];山西大学;2005年

6 魏圆圆;美国21世纪中东战略的地缘政治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7 沈苏彦;旅游景区景观场营造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于超群;济南市近现代(1904~2006)城市水系景观变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9 王曦彤;思想与图像:汉代西王母艺术母题的视觉表现模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炳义;比较地图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唐晓峰;;“反向格义”与中国地理学史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张雷;;葛德石与中国近代地理学[J];地理学报;2009年10期



本文编号:1825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25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0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