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中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
本文选题:灞河河道 + 历史变迁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2期
【摘要】:灞河是西安市东部渭河支流,古都长安重要的天然屏障。灞河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是西安历史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研究了灞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演变和环境影响,认为毛西村以上灞河中游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道下切、西移,通过研究灞河右岸阶地,计算出了灞河中游河道自形成以来的西移、下切量。中游河道变迁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白鹿原原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毛西村以下的下游河道秦汉以来河道位置比较稳定,文章提出汉代灞桥在段家村、下水腰村一带,汉代漕渠在解放村附近与灞河相交。历史上灞河下游河道变迁主要表现为河床淤积抬高,隋初至元代淤积量为2米左右,元代至清代淤积量为2.68米。河道淤积影响下游桥梁、渠道安全,沿河洪水灾害威胁严重。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伴随蓝田县人口快速增加,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Abstract]:Bahe is a branch of Weihe River in the east of Xi'an, an important natural barrier of ancient capital Changa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ahe River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Xi'a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Bahe River.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Bahe River above Maoxicun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river channel cutting down and moving westward,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ight bank terrace of the Bahe River, The westward shift and down-cut amount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Bahe River since its formation are calculated.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river course chang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original edge of Bailu Plains and the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landslides. The lower reaches of Maoxi Village are relatively stable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Baqiao was located in Duan Jia Village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canal in the Han Dynasty intersected with Bahe near Jiefangcun. In history, the river channel chang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Bahe River are mainly shown as river bed siltation elevation, the silting amount from early Sui Dynasty to Yuan Dynasty is about 2 meters, and from Yuan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is 2.68 meters. The river siltation affects the downstream bridge, the channel is safe, and the flood disaster along the river threatens seriously. The main reason of river siltation is that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population in Lantian County, the vegetation in Qinling Mountains has been seriously destroyed and soil erosion has been intensified.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
【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2000ZDXM770013)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J];科技和产业;2002年11期
2 桑广书;;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3 雷祥义;屈红军;;西安白鹿塬边黄土滑坡的稳定性与人类活动[J];地质论评;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杰;刘荫椿;;中国第四纪黄土古环境研究若干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2 赵景波;蔡晓薇;王长燕;;西安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洪水演变[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3 黄润;朱诚;王升堂;;天堂寨泥炭地层的磁化率、Rb/Sr值及其反映的古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07年03期
4 王晗;侯甬坚;;清至民国洛川塬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0年01期
5 赵景波;郁耀闯;周旗;;渭河渭南段高漫滩沉积记录的洪水研究[J];地质论评;2009年02期
6 缪卫东;;西安市白鹿塬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7 李宏博;;土壤地质遗迹及评价体系研究[J];地质与资源;2010年04期
8 王兵;杨为民;王辉;李占强;;路基下煤矿采空区地表塌陷特征及其形成机理[J];公路;2007年10期
9 张长江,曲铭山,张平川;兰州西津村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环境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S1期
10 张振;宋春晖;张平;夏维民;邢强;;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变化[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姚政权;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王晗;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滨;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形成演化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龙;西安地区土壤CO_2释放量的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缪卫东;西安市白鹿塬边滑坡成因及空时分布预测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周新民;黄土地区公路洞穴致灾力学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4 童心刚;关中与洛川地区土壤CO_2释放量的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昆;汾渭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向友珍;渭北黄土台原灌区黄土渗透系数的演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杨金辉;历史时期关中平原的渭水河道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佳宁;内蒙古宁城中更新世以来黄土磁化率与粒度特征及古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秦筑;西汉诸侯王崖洞墓整体格局初探[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9年
10 李敬卫;甘肃灵台邵寨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及古气候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薛祥煦,李虎侯,李永项,刘护军;秦岭中更新世以来抬升的新资料及认识[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2 刘东生;丁梦麟;高福清;;西安蓝田间新生界地层剖面[J];地质科学;1960年04期
3 雷祥义;;黄土的显微结构与古气候的关系[J];地质论评;1989年04期
4 岳乐平;;兰田段家坡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J];地质论评;1989年05期
5 滕志宏,王晓红;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与区域环境效应研究[J];陕西地质;1996年02期
6 甘枝茂,桑广书,甘锐,岳大鹏;晚全新世渭河西安段河道变迁与土壤侵蚀[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军洲;;英国历史变迁与英语习语之关联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2 ;史林特别推荐书目[J];史林;2006年06期
3 张雪梅;;从活用形的历史变迁来考察日语形容词和形容动词的关系[J];考试周刊;2011年26期
4 冯今源;;漫谈回族商业经济的历史变迁[J];中国民族;1981年03期
5 吴元丰 ,赵志强;黑龙江地区锡伯族的历史变迁[J];北方文物;1984年03期
6 姬瑞环;;德昌公路的变迁[J];北京档案;1987年03期
7 简单;;《圣石传说》——中国版《玩具总动员》[J];歌海;2001年11期
8 郑连根;;柔软而坚硬的自由——读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07期
9 鲁巍;;大鹏所城考[J];华中建筑;2007年11期
10 吴真;;中国节典之旅[J];出版广角;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方先;张晓玉;;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卷[C];2002年
2 刘东;陈忠海;贾玉贵;;水源热泵的环境影响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万劲波;;所有权实现的环境影响及环境限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4 魏迎奇;温彦锋;蔡红;田景奎;;火力发电厂贮灰场灰水渗漏对环境的影响[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鹏忠;陈炳森;张为民;;加工过程环境影响的一个量化方法[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初步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灵芝;;构建和谐社会,从加强环境教育做起——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环境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辛亮;刘小飞;程胜高;;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巍;;利用数字化图版进行环境影响校正的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郑里华;;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远(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所副教授);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普查[N];北京日报;2000年
2 记者 蔡朝阳 通讯员 田向阳 王昕 朱卫平 陈俊才 熊国春 曹先明 卢峰 杨体锋 王义功;梦里水乡别样情[N];湖北日报;2009年
3 魏华林;保险功能的历史变迁[N];中国保险报;2003年
4 ;古城像塔样层层叠压展现历史变迁[N];科技日报;2002年
5 高振发邋李建成 李文亮;从僻远小山村走来[N];河北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李江涛;北大宣布:校园拆迁严守文保法规[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欧阳湘;广州发展目标定位的历史变迁[N];广州日报;2004年
8 通讯员 吴剑平 记者 殷学兵;百万字家庭档案见证三十年历史变迁[N];南京日报;2006年
9 李磊;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关系[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隋笑飞;在历史变迁中触摸幸福[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伟;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屈广义;铁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及案例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刘光栋;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李松岩;猪饲料中高剂量的铜锌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剑;大兴安岭有色金属基地建设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张国平;贵州典型矿山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曹余良;锌空电池体系发展的若干应用基础和制备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文平;化工过程综合中的环境影响量化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2 仲平;建筑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及其环境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慧瑾;基于LCA的饭店客房服务环境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马玉华;基于LCA的企业环境效率测度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范圣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6 阮陆隍;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徐巧;流域水电规划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D];厦门大学;2008年
8 赵秀良;青州市驼山路、青州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訾晓杰;煤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杨永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4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3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