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
本文选题:谭其骧 + 永嘉之乱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摘要】:谭其骧先生发表于1934年的《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是一篇影响广泛的经典论文;及1990年,谭先生自析该文尚有四个方面有待充实、提升或补充。秉承此意,本文就其中的三个方面略作申论。首先,西晋中后期迁徙人口大量出现,他们或因饥荒而四处奔流,或受非汉民族政权的掠夺与招引,或为带有明显政治性与目的地的西北迁河西、东北迁辽西、南迁江南。其次,由于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往往是以呈团聚状态的侨流人口为对象的,又考虑到了利用侨流人口、避免土客冲突等因素,于是造成了不设侨州郡县的区域存在侨流人口,设置侨州郡县的区域侨流人口也不一定固定居住在相应区域内的复杂情形。再次,依据《宋书.州郡志》所载侨州郡户口数,估算东晋刘宋时期南迁人口及其后裔的数量,不宜简单直接,而是需要考虑到其数字的复杂性,并引入一些历史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作出补充、修正与扩展。
[Abstract]:Tan Qixiang, published in 1934, "the Migration of the Nation after the loss of Jin Yongjia", is a classic paper with extensive influence. In 1990, Mr. Tan analyzed the article in four aspects, which need to be enriched, promoted or supplemented. In keeping with this intention,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rgument on three aspects. First,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s appear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ey either ran around because of famine, were plundered and induced by the non-Han government, or moved to the west of the northwest, to the west of Liaoning and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ith obvious political and destination. Secondly, because the setting up of overseas Chinese counties and counties i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s often aimed at the reunified overseas Chinese flow population, it also takes into account the factors such as utilizing the overseas Chinese population and avoiding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digenous people and others. As a result, there is an oversea flow population in the area without overseas Chinese county, and the regional emigration popula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ide in the corresponding area. Again, according to the < Song Shu.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number of emigration population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Liu and Song dynasties, it is not necessary to simply and directly consider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numbers, and introduce som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historical demography to supplement them. Fix and exten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S018)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秦冬梅;论东晋北方士族与南方社会的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胡阿祥;论土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朴汉济;;“侨旧体制”的展开与东晋南朝史——为整体理解南北朝史的一个提议[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秦冬梅;论东晋北方士族与南方社会的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陈群;东晋文人的历史特征及其演变[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孔毅;北魏前期北方世族在政权中的地位再认识[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刘怀荣;东晋南朝歌诗艺术考论[J];东方论坛;2003年04期
6 刘进宝;归义军政权初期的人口调查和土地调整[J];敦煌研究;2004年02期
7 邹逸麟;对21世纪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4期
8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9 李文才;襄阳柳氏与南朝政治——南渡士族个案研究之一[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杨恩玉;;略论五世纪中叶宋魏大战[J];东岳论丛;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胡阿祥;;陈朝疆域变迁与政区建置考论[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胡阿祥;;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述论[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琼英;魏晋南朝寒人仕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峰;北朝灾害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阚耀平;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赓哲;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郑中伟;清代陕西市镇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翟桂金;北魏国家贱民阶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宋凤英;六朝荒政[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咏铃;爱情文学审美视野中的南朝乐府民歌[D];湘潭大学;2002年
6 那晓凌;《齐民要术》所见抗御灾害的思想及措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建明;东晋南朝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涛;论秦汉时期人类不合理开发是导致西北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性因素[D];郑州大学;2003年
9 丁梅;论阮籍价值观对其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纪慧娟;明代驿传与经济的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则永;刘宋皇室之婚媾[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2 胡阿祥;论土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剑雄;从《长水集续编》看谭其骧先生晚年的杰出贡献——纪念谭其骧先生85周年诞辰[J];学术月刊;1996年03期
2 郭兆红;;谭其骧先生的治学精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邹逸麟,冯贤亮;求实·严谨·创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02期
4 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5 钮仲勋;永嘉之乱前后的并州[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辛德勇,华林甫;199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07期
8 孙家洲;论汉代的“区域”概念[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9 大东;下梅:千里外的客家村落[J];中州今古;2003年Z1期
10 陈桥驿;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建国;;齐梁萧氏故里考证[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早报记者 石剑峰;“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受到很大政治压力”[N];东方早报;2011年
2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张瑾 郑大中;婺源古民居:默默传唱田园牧歌[N];上饶日报;2006年
4 葛剑雄(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N];解放日报;2002年
5 李金坤;镇江江山形胜与人文神韵[N];镇江日报;2010年
6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教授 邹逸麟;垓下之战的“垓下”到底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0年
7 安介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禹贡学派:不可淡忘的中国学派(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文编号:1833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3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