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边解释传统中国——《探索清水江文明的踪迹》序
本文选题:天柱文书 + 清水江文明 ; 参考:《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围绕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出版工作,催生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地域涵盖面颇为广泛的学术研究队伍,代表了利用新材料以研究新问题的学术发展新趋势。清水江学已可望成为极为重要的地域研究显学。近期召开的清水江文书与中国地方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便是清水江学研究的重大标志性历史事件。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均足以提示现代学人,我们固然要从中心来认知中国,但也有必要从周边来解释中国。中国几千年的大一统立体政治格局,特别是多元一体的复杂文明形态,决定了地方史总是国家史视域普遍涵盖下的地方史,国家史则是广泛提炼了地方史内容的国家史,即使对村落社区特殊材料的分析或解读,折射出来的也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普遍关怀与认知,与对大传统的不断深入探讨和分析一样,都是我们更好地走进中国文化广袤深邃的世界的重要法门。
[Abstract]:The col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gave birth to a number of important academ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formed a quite wide range of academic research team, and represented a new trend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the use of new materials to study new problems. Qingshuijiang study is expected to become an important regional study.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and Local Society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landmark historical event in the study of Qingshuijiang.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rn scholars, although we need to understand China from the center, but also need to explain China from the periphery. The multi-dimensional political pattern of China's unific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especially the complex civilized form of pluralism, determines that local history is always the local history that is generally covered by the horizon of national history, and national history is the national history that has extensively refined the content of local history. Even if the analysis 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ecial materials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reflects the general concern and cognition of the local society in China, it is the same as the continuous in-dept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reat tradition. These are important ways for us to better enter the vast and profound world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文化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11&ZD096)” 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项目“贵州清水江文书研究”(2011RWXKYB045)
【分类号】:K92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新民;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川平;;向死而生:论王小波小说的生死观[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韩琛;;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贺昌盛;孙玲玲;黄云霞;郑雪;王琴;;“反智主义”笔谈[J];当代文坛;2009年02期
4 殷小平;;求真:科举学的科学品格[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王雄;朱正标;;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德育;2007年08期
6 苏亦工;;程朱理学辩诬[J];东方法学;2012年03期
7 殷小平;科举学的人文视角[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8 耿传明;秦彬;;传统德性伦理的失语与重建——以京剧《四郎探母》的现代接受为例[J];东岳论丛;2012年06期
9 王峰;;浅析当今中国动画创作的缺失[J];电影文学;2011年06期
10 刘小成;;走近“心灵如诗”的孔子 讲解浅近而深刻的《论语》——关于《论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阳;司洪昌;;新式学堂的设立和乡村社会的抗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刘振;;礼制与中国政教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6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孙艳;同光体代表诗人心路历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雷震;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孟鸥;《文子》新探[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克兵;朱熹知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单岗;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涛;个人寂寞时使用SNS类型网站寻求慰藉之动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梁潇;《老子》视域下的“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阎婕;中国异境淹留型传说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李丽颖;梁漱溟文化与社会秩序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权;孟子王道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梁斌;当思想家成为翻译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胡睿;现代中国激进新闻观念中的革命话语(1899-1942)[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5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3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