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小流域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以梅江流域为例
本文选题:梅江流域 + 人口 ; 参考:《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以江西省梅江流域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对小流域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进行了探究。为使结果更精确,根据小流域的特征选取地形、道路、河流作为主影响因子,并将主因子分成若干类子因子。选取居民点为影响人口分布的指引性因子,以体现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选取土地利用中居民地面积作为居民点的指数,以体现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引入居民地指数密度变量作为各因子影响居民点分布的定量指标。在模拟过程中:首先,计算出子因子的居民地指数密度,将其作为子因子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权值(子因子居民点权值),再融合得出主因子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权值(主因子居民点权值);其次,将整个研究区分为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与远离居民点3个区域,以其人口密度为各居民点类型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权值(居民点人口权值);再次,融合各主因子居民点权值和居民点人口权值得到单因子人口权值,再融合单因子人口权值得到多因子人口权值,即人口密度系数;最后,将各乡镇人口根据人口密度系数生成100m×100m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图。
[Abstract]:Taking Meijiang River Basin in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spatial method of population data in small watershed was studied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ake the result more accurate, the terrain, road and river are selected 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mall watershed, and the main factors are divided into several kinds of sub-factors. Choosing residential land as the guiding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o refl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selecting the land area of the residents in land use as the index to reflect the popul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The index density variable is introduced as a quantitative index to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simulation process: firstly, the population exponential density of the subfactor is calculated. Using it as a sub-factor to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sub-factor of settlement weight value), and then fusing the main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weight value (the main factor of residential weight value); secondly, the whole study is divided into urban settlements, Rural settlements and remote settlements in 3 regions, with their population density as the impact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each settlement type weight value (residential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third, The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single factor and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residential area are fused to obtain single factor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and then the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single factor is obtained, that is, population density coefficient; finally, the population density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by combining the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each main factor and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residential area. The population density maps with a resolution of 100m 脳 100m were generated according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coefficient of each township.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266、41171393)
【分类号】:C922;K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2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金逸民;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刘纪辉;赖格英;;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4 王雪梅,李新,马明国;基于遥感和GIS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进展及案例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年05期
5 廖顺宝,孙九林;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3期
6 曹高明;杜强;宫辉力;彭文启;;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廖顺宝,李泽辉;基于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关系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汶;付文静;鲁旭;;基于多重分类平滑法的人口数据格网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白明英;;农业非点源污染及控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3 石淑芹;陈佑启;李正国;杨鹏;吴文斌;姚艳敏;李志斌;;基于分区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单产空间化模拟——以吉林省玉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4 孙玉莲;赵永涛;曹伟超;于慧;马月伟;;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5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黄莹;包安明;陈曦;刘海隆;杨光华;;基于绿洲土地利用的区域GDP公里格网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7 刘玉卿;徐中民;;基于IPAT模型识别的人文因素空间化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8 赵霞;王平;龚亚丽;谭瑾;李向荣;任毅;;基于GIS的内蒙古中部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李卉;苏保林;;平原河网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Z1期
10 张传才;孔云峰;宋承运;;社会经济统计时空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盛敏勇;周俊;;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现状及其控制对策[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赵彬;;基于3S技术的坝上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萍萍;刘继展;;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王辉;;城市空间数据挖掘方法的研究[A];山东省测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金恒;万玉;韩超;王军强;;青岛农业面源污染调查评价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俞布;潘文卓;宋健;葛小清;张玮玮;;杭州市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价[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姚宝珍;城市公交枢纽布局与运营调度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李卫江;电子政务与空间信息集成的理论及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梁艳平;基于GIS的统计信息分析与辅助决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9 李新运;城市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10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宏伟;基于GIS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3 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4 柳鹏;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预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雅箐;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佳;基于地理编码的人口普查技术试验及应用[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董群;山东沂蒙山区yJ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杨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9 年耀萍;滇池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分布及其循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小平;中国历代人口分布的GIS表述[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培谦,王晓燕,秦福来,王丽华;农业非点源氮磷流失规律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2 周静波;张宗应;;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根源与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3 贺宝根,周乃晟,胡雪峰,高效江,王少平;农田降雨径流污染模型探讨——以上海郊区农田氮素污染模型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4 王宁,朱颜明,徐崇刚;GIS用于流域径流污染物的量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鲍全盛,王华东;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望[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6 王腊春,熊江波;用遥感资料建立分块产流模型[J];地理科学;1997年01期
7 马永立;人口地图编制方法新探[J];地理科学;1997年04期
8 黄秉维;陕甘黄土区域土壤侵蚀的因素和方式[J];地理学报;1953年02期
9 刘枫,王华东,刘培桐;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量化识别方法及其在于桥水库流域的应用[J];地理学报;1988年04期
10 李勉,李占斌,丁文峰,刘普灵;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的REE示踪[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熊丽君;基于GIS的非点源污染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王英;径流曲线法(SCS-CN)的改进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平林;;西汉黄河中上游流域人口地理初探[J];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04期
2 李旭东;张善余;;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 Ⅰ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李旭东;;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Ⅱ多元回归分析与地带性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C.A.科瓦列夫;Γ.М.拉波;马清裕;;人口地理学的理论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1983年01期
5 ;人口地理与资源[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1期
6 张晓东;;GIS与历史地理学[J];地球信息科学;2006年02期
7 吴华;地理信息系统在交通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乔慧;地理信息系统浅析——走近GIS[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刘继生,陈彦光;基于GIS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探讨[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10 徐雪仁,,万庆;洪泛平原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定量研究及应用探讨[J];地理研究;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莹;柴彦威;;1990年以来西方时间地理学的研究进展[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董春;吴春华;孙晓利;;基于灰色聚类的中国重要城市期间综合竞争力评价与空间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凡;朱z
本文编号:1858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5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