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区宇图志》的编纂问题——兼论隋炀帝对地理学的贡献
本文选题:区宇图志 + 编纂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03期
【摘要】:隋炀帝大业年间编纂了《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3部大型地理图书。前后参与其事的编纂《区宇图志》者近50人,现在可考者约10人。隋炀帝时,《区宇图志》多次重修,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修撰者的文体繁复,二是体例失当,三是修撰者狭隘的民族观、区域观念。而隋炀帝时编纂多种地理图书的条件之一,是隋朝对全国各地吏治、民情、风俗、物产的调查。其直接原因,则是隋炀帝的文化素养,以及实际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即地理图书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土贡的根据,以地理图书来记载其统一华戎的功业、以地理图书归美隋炀帝的政治目的。隋炀帝对地理学有其贡献。
[Abstract]:During the years of Suiti's great career, Suiti compiled the records of the land and custom of the counties of the various counties, the district map, and the large geography books of the >3 Department of the States. There were about 10 people who were involved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eir affairs. At the time of Suiti, there were a number of refurbishment, the reasons for which there were three sides. One was the complex style of the authors and the two of the body. The three is the narrow national view of the author, the regional concept, and one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various geographical books by Suiti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i Dynasty on the government, the civil affairs, the customs and the property of the whole country. The direct reason is that Suiti's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 actu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urpose, that is, the geographical book as the root of the state levying the tax and tax Tribute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books, it record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unification of Huarong and the political purpose of Suiti, which is made up of geographical book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241;K92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林东,吴怀祺,陈其泰;从创立走向建设——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历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瞿林东;白寿彝史学思想浅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3 舒习龙;晚清典志体史书的溯源及其时代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赵厚勰;;教育史编纂学初探[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覃梅溪;;评吕振羽的学术人品[J];传承;2008年16期
6 吴怀祺;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赵厚勰;;教育史编纂学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许殿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9 舒习龙;;《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J];河北学刊;2009年03期
10 瞿林东;;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J];回族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杜成宪;;对“中国教育史”的几层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晖;国外“苗图”收藏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史舸;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经典理论思想的客体类型演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王伟;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金璐璐;班昭及其著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涛;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王凤翔;晚唐五代秦岐割据政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娟;唐长安文人与城南地区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成雪艳;唐代淮南镇研究(肃宗—宪宗时期)[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乔玲;安史之乱前后河东地区地位之转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顾娟;洪迈史学综论[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马英姿;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志国;《清史稿》的编修情况及其史学价值[D];山东大学;2008年
8 任正军;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李逢玲;陈亮的历史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尹逊勇;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雨生;关于《隋炀帝》的人物把握[J];当代电视;2000年S4期
2 ;隋炀帝评价有新论[J];华夏文化;1995年05期
3 李文才;隋炀帝三征高丽的背景[J];江汉论坛;2005年03期
4 蒋维崧;隋炀帝新论[J];史林;2004年06期
5 周晋,晏红;隋炀帝文化策略述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张吉荣;隋炀帝西巡河西[J];丝绸之路;2001年11期
7 管彦波;论隋炀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首届中国隋炀帝学术研讨会综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9 胡沧泽;隋炀帝与流求[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10 李英葆;青年作者在科技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J];绝缘材料;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诸雨民;曲青山;;毛泽东的民族观[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2 毕跃光;;从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中看民族观的形成[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钱厚林;;《雄关赋》民族观上的问题[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4 周昆;王甲东;张意;;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杂志社和作者之间的关系[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辛苏娟;;英语学习词典编纂中的用户友善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万永正;;编辑作者随笔录[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三集)[C];1994年
7 许春霞;;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A];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上官林武;;论学报编辑部与作者之间的著作权合同[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科技期刊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9 孙立华;赵艳静;赵阳;;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编辑的“桥梁”作用[A];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立华;赵艳静;赵阳;;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编辑的“桥梁”作用[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敏;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 牢固树立良好的民族观宗教观[N];华兴时报;2009年
2 白丁;且待看隋炀帝的“风采”[N];云南政协报;2000年
3 花为华 马春阳;建隋文化产业园正当时[N];扬州日报;2009年
4 韩月波;隋炀帝:未圆的“亚都”梦[N];扬州日报;2006年
5 龚菲;“扬州的隋文化不应被冷落”[N];东方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孙雅莉;正确的历史观与民族观是认识新疆问题的前提[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孙文泱;唐太宗PK隋炀帝[N];学习时报;2009年
8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许嘉璐;中国应有一支稳定的字词典编纂队伍[N];人民代表报;2001年
9 刘仰东;洛阳的昨天:隋炀帝、含嘉仓、洛河[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周志锋;精心编纂 别具一格[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青觉;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马新钦;《焦氏易林》作者版本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盛莉;《太平广记》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强;隋炀帝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6 夏薇;《醒世姻缘传》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李迎春;建国初期《文艺报》研究(1949—1957)[D];河南大学;2006年
8 袁绣柏;近代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华;隋炀帝散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艳飞;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1921—1949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胡日查;对尹湛纳希“民族观”的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魏延梅;孟子民族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林兴龙;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淑静;冯琦与《经济类编》[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海霞;义和团档案史料编纂出版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宁大治;英美科幻小说的伦理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松;译者:受控于他者的主体[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钱春花;从《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看译者的角色[D];东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60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6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