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云南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究——兼论氐羌族系各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生态价值

发布时间:2018-05-18 14:48

  本文选题:金沙江 + 干热河谷 ; 参考:《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清代以前,云南境内的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带森林茂密、草原丰美、气候湿润,并未呈现干热河谷灾变景观。入清后,随着移民的增加,开发管理的无序,加之引入的经营模式与当地生态系统不相兼容,经长期积累后,毁损了多样并存的森林生态系统,诱发了干热河谷生态灾变的扩大化,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根治今天云南境内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灾变,应借鉴历史的经验,充分发掘、利用原生地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和技能,这一地区干热河谷灾变救治才可望收到理想成效。
[Abstract]:Before the Qing Dynasty, the Jinsha River valley in Yunnan Province had dense forests, rich grasslands and humid climates, and did not present a catastrophic landscape of dry and hot valleys. After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increase of migration, the disorder of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nd the incompatibility of the introduced business model with the local ecosystem, after a long period of accumulation, the forest ecosystem with various coexistence was destroyed. It induces the expansion of ecological cataclysm in dry and hot valley and endanger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order to cure the disaster of dry and hot valley in Jinsha River valley in Yunnan Province today,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fully explore and utilize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the original land. Only in this area can the treatment of dry and hot valley disaster be expected to achieve ideal results.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基金】: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研究(11AZD07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课题“清代金沙江流域的经济开发与自然环境变迁研究(2011M501425)”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928.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科,郎南军,郭玉红,温绍龙,江期川;元谋干热河谷降雨、温度、蒸发量的监测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史五一;试析明后期财政危机的根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纪慧娟,宗韵;明代驿递夫役佥派方式之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周晓光;徽州学术文化理念的历史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范学辉;;“将从中御”始于宋太祖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彭文峰;唐代河朔藩镇进奉浅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韩光辉;金代都市警巡院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明贵;;彝族服饰演变原因探微[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2 陈凌;;突厥葬俗和祭祀有关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艾冲;;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4 于赓哲;;唐代人均食盐量及盐的使用范围[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郑大华;;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兼与龚自珍、魏源之比较[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冉瑞平;长江上游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李学良;文明的历史脚步——建国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初盛唐七言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3 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4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姜清波;仕唐三韩人事迹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白爱平;韩PS和他的诗歌[D];西北大学;2002年

8 于海平;柳宗元与中唐儒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志国;徐渭人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钟福安(Adisorn Wongjittapoke);泰国华人社会的形成述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昆,,陈玉德;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地的水分输入与土壤水分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虎跳峡事件回放[J];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10期

2 李想;李天社;;重走洛克路 难忘生死情[J];中国西部;2003年01期

3 刘乾坤;凌谦;;秀美丹巴:仙境之地[J];厦门航空;2010年04期

4 于翔汉;张成刚;;金生丽水 水样纳西[J];中国三峡建设;2007年02期

5 朱慧民;;民俗风情之旅——康巴藏区行攻略[J];摩托车;2006年07期

6 闻丞;;哀牢—红河 浓缩珍藏的生命史[J];风景名胜;2006年11期

7 祝伟慧;;三江并流 记录地球的生命轨迹[J];风景名胜;2008年11期

8 王琛;;巡天遥看横断山[J];风景名胜;2009年06期

9 刘乾坤;;岷山瑰宝[J];搏;2007年11期

10 刘乾坤;;秀美丹已,仙境之地[J];祝你幸福(午后);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世界十大草原之“最”[N];兰州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1906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06241.html

上一篇:北京钟楼和鼓楼  
下一篇:武昌贡院街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e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