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散村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19 11:20

  本文选题:乡村聚落 + 散村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4期


【摘要】:传统时代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主要选择地势稍高的自然墩台、长冈或建造人工墩台,以躲避洪水的侵袭;很多台墩依堤而建或与堤相联,但台墩之间并不相连,从而形成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江汉平原腹地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之形成,有其根深蒂固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根源。环境与资源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乃是散村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根本原因。
[Abstract]:In traditional times,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hinterland of Jianghan Plain mainly chose natural pier terraces with a slightly higher topography, Chang Gang or artificial abutments to avoid flooding. Many of the piers were built according to or connected to the embankment, but they were not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us form the form of rural settlements dominated by the diaspora. The form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hinterland of Jianghan Plain, dominated by the diaspora, has its deep-rooted geographical basi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roots. The restri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life style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cattered villages and their continuation for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汉唐时期汉水流域的社会变迁及其区域差异”
【分类号】:K92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诚,于世永,卢春成;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2 陈涛;;洪水与村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江汉平原杨马村的台子的社会学考察[J];古今农业;2007年02期

3 罗正松 ,叶和玉;潜江市龙湾遗址群放鹰台第3号台试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1年01期

4 ;湖北潜江龙湾放鹰台Ⅰ号楚宫基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3年03期

5 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J];考古;1998年01期

6 陈官涛;;湖北石首市走马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8年04期

7 ;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上)[J];考古学报;1982年03期

8 ;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下)[J];考古学报;1982年04期

9 张云鹏;王劲;;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年02期

10 ;盘龙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纪要[J];文物;197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改维;李蒙;;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以陕西党家村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徐浩;闫增峰;周鑫;;韩城党家村地域性特征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3 张光英;;闽东木拱廊桥建筑与传统村落环境意象研究——以闽东寿宁尤溪古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4 贾兵强;;楚国粮食产量测算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5 吴兴汉;;楚国金币的发现与研究(下)[J];安徽钱币;2004年04期

6 程功弼;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孙继;陈程;;纪南城大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张强,姜彤,施雅风,苏布达;6000a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9 崔建新;周尚哲;常宏;;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10 陈声波;;试论中国史前宗教巫术对聚落形态的影响[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小云;;试论“澧县小叶”野茶悠远的文明演化[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陶复;;建筑考古三十年综述(1949—1979)[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3 萧岚;;试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措施[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4 胡谦盈;;郭沫若论商、周人殉的基本观点[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5 陈云洪;颜劲松;;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初步分析[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小云;;澧阳平原一万年的文明起步 演进城头山六千年茶变迁[A];《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尹弘泽;杨其威;;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新分期[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C];1994年

8 诸葛净;;出世与入世——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空间与寺院宫观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王劲;;肖家屋脊遗址玉器瓮棺葬者探讨[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10 张强;彭文英;;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结构特征[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牛长立;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D];南京大学;2011年

4 张英杰;北京清代南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陆德富;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周进;北京人口与城市变迁(1853—1953)[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陈朝霞;楚国西部疆域演变与民族融合[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熊慧勇;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为;东周时期楚国都城形制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年

5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余丞;旅游开发背景下环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和村镇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宾;村镇木结构住宅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高娅娟;川底下村43号院民居室内与家具陈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智凯;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黎林;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金琪;冰后期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2 费国平;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考察报告[J];东南文化;1995年02期

3 杨清;;河南郾城郝家台遗址出土的陶瓶和陶,

本文编号:1909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09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7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