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城市体系规模序列研究
本文选题:城市体系 + 位序-规模法则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摘要】: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整合中部地区的城市体系,优化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城市体系规模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中部六省城市体系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中部六省具备了成为一个独立城市体系的基础条件,且内部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规模级城市呈首位式分布明显,而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万以上中部地区城市组成的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趋向合理,城市人口不断向少数高位次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根据中部六省城市体系未来发展趋势,采用了灰色预测方法对2004~2010年城市体系规模维数和首位城市规模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十一五”期间中部六省城市体系规模序列演化趋势,进而提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优化设想。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central reg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the urban system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optimize the scale structure of the urba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scale theory of urba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in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have the basic conditions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urban system and have strong internal relevance. The urban system of urban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bove 100000 accords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order scale, and the scal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tends to be reasonable, and the tendency of urban population to be concentrated to a few high-rank cities is obvious. According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system in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the dimensions of urban system and the first city scale in 2004-2010 are predicted by using grey forecast method,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scale series of urban system in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analyzed. Furtherm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optimizing the scal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2004601044) 河南省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ZX-219) 2005年河南大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05ZDRW007)
【分类号】:K92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彦光,单纬东;区域城市人口分布的分形测度[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1期
2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3 朱晓华,陆华;分形理论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和展望[J];经济地理;1998年04期
4 刘继生,陈彦光;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J];人文地理;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3期
3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城市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动力变化模式[J];商业研究;2004年10期
5 黄亚妍;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许波,纪慰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城市问题;2001年02期
7 李娟文,刘耀彬;湖北省城市规模分布及其扩展分析[J];城市问题;2002年04期
8 程开明;陈宇峰;;国内外城市自组织性研究进展及综述[J];城市问题;2006年07期
9 管驰明,陈干,贾玉连;乡村聚落群结构分形性特征研究——以浙江省平湖县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10 刘红光;刘科伟;;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城镇等级—规模模型的分形构建及其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士君;宋樝;;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2 王希伟;陈东丰;;公路网合理布局及结构配置的评价[A];中国公路学会公路规划分会2003年文集[C];2003年
3 张培刚;;产业定位相关理论演绎研究及应用探讨——以盐城市盐都区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晓华;中国主要地貌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维及其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眭红明;清末民初民商事习惯调查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文环明;分形测井解释理论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5 王锋;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年
8 才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黑龙江省城市系统演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张竟竟;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区域系统关联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伍启杰;近代黑龙江林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冠斌;内陆商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评价信息系统开发[D];新疆大学;2004年
2 王淑梅;基于GIS的城市商业中心优化布局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3 郭鹏;基于CAS理论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仿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4 唐正元;丘陵生态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5 刘志刚;以土地置换为主要手段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开封为例[D];河南大学;2001年
6 魏振海;渝怀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煜晖;小城镇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8 于晓秋;区域农业资源信息的分形应用和产量模型的修正拟合[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9 陆相林;福州市北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10 龚丽云;上海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2期
2 何隆华,赵宏;水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含义[J];地理科学;1996年02期
3 刘继生,陈彦光,余斌;区位选择与人文地理系统的分形优化——关于城市区位分形理论一般原理与方法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1998年04期
4 金德生,陈浩,郭庆伍;河道纵剖面分形-非线性形态特征[J];地理学报;1997年02期
5 单纬东,陈彦光;信阳地区城乡聚落体系的分形几何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3期
6 洪时中,洪时明;地学领域中的分维研究水系、地震及其它[J];大自然探索;1988年02期
7 王益谦,王放;城市人口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刻划[J];大自然探索;1997年04期
8 仵宗卿,安成谋;西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形结构的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7年01期
9 陈涛,李后强;城镇空间体系的科赫(Koch)模式 ──对中心地学说的一种可能的修正[J];经济地理;1994年03期
10 陈彦光,刘继生;豫北地区城镇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人文地理;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许秋红;区域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关系的分形几何模型——对Nordbeck-Dutton城市体系异速生长关系的理论修正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单纬东,陈彦光,刘明华;河南省城市化进程的分形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3 本刊编辑部;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的分形结构及其演化机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单丽;李玉尚;;政治和自然因素对胶东城市地位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吕祯婷;焦华富;;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6 陈彦光,周一星;基于RS数据的城市系统异速生长分析和城镇化水平预测模型: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7 刘继生,陈彦光;山东省城市人口-城区面积的异速生长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8 尚正永;张小林;;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J];经济地理;2009年06期
9 陈彦光;城市体系KOCH雪花模型实证研究──中心地K_3体系的分形与分维[J];经济地理;1998年04期
10 余斌,陈彦光;河南省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优化的Zipf维数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云刚;;实用主义VS科学主义:谁是我们的SPONSOR?[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董春;吴春华;孙晓利;;基于灰色聚类的中国重要城市期间综合竞争力评价与空间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肖爱玲;西汉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陈春林;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构架与实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丽英;山东省城市网络的全网结构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5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2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