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M空间模型及其在珠三角制造业发展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制造业 + 空间相互作用 ; 参考:《经济地理》2012年09期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对空间相互作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SSM空间模型,以珠三角九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考察1995—2009年珠三角各市制造业发展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95—2009年,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积极转为消极,制造业竞争力从优势地位演变为劣势地位;广州与中山的制造业发展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消极转为积极,但广州没能利用邻近区域制造业发展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相对其邻近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演变为空间劣势地位;深圳与珠海的制造业发展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积极转为消极,但与邻近区域相比,两市的制造业竞争力由劣势地位演变为优势地位;江门与肇庆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消极转为积极,与广州一样,两市没能利用邻近区域制造业发展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与邻近区域相比,其制造业竞争力仍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spatial intera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elects SSM spatial model and takes nine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from 1995 to 200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spatial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95 to 2009,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Dongguan changed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by the influence of adjacent region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anged from superiority to inferiority.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Guangzhou and Zhongshan has been chang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by the influence of neighboring regions, but Guangzhou has not been 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eighboring region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evolved into a position of spatial inferiority relative to its neighboring regions.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henzhen and Zhuhai is affected by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but compared with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he two cities has changed from inferior position to advantage position. Jiangmen and Zhaoqing were affected by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Like Guangzhou, the two cities fail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Compared with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the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wo cities is still in a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position.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海三科2011032)
【分类号】:K902;F42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培祥;;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2 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年01期
3 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4 王铮,马翠芳,王莹,翁桂兰;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5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年02期
6 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J];经济地理;2007年03期
7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吴鹏森;中国城市住宅建设中的弱势关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恕宏;安徽省中心地结构与城镇体系建设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陈明星;查良松;沈非;;安徽省城市规模结构分形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郭荣朝,马捷;南漳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 张景秋;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梁进社;逆序的Beckmann城镇等级一规模模式及其对位序一规模法则的解释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9 刘月兰,何新东;试论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税伟;陈烈;任杰;王山河;;我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起源和演变[J];商业研究;2005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佳;;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量聚集效应的聚类分析[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姜乃力;;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SWOT分析[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3 蒋海兵;白光润;梁浩栋;;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影响下商业区内部空间结构——以上海田林商业区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4 陈绍愿;赵红;林建平;;企业群落复合体及其生态调控机制[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唐丽艳;王秉坤;;面向学习网络的产业集群知识传导路径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6 许君燕;陈松林;;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泉州市为例[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于会录;贺世杰;;打造城市品牌形象,促进烟台中心城市发展[A];烟台中心城市发展研究[C];2007年
8 沈正平;简晓彬;施同兵;;产业联动与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官卫华;何流;姚士谋;;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兼谈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力;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苗连山;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卫民;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5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6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7 赵春淦;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8 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刘平辉;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10 马荣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卫阳;新时期河南省区域开发的空间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王敬华;小城镇生态规划理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3 夏志华;试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合理化——以武汉市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建军;山东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马祖琦;陕西区域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龙祖坤;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网络[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本清;利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对厦门市城市化进程及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D];福州大学;2002年
8 郑国;关中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李传斌;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张祥洲;哈尔滨城市空间演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2 顾朝林;庞海峰;;中国城市集聚区的演化过程[J];城市问题;2007年09期
3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4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5 刘继生,陈彦光;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6 吕拉昌;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整合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7 杨晓光,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地区竞争力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8 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9 石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10 许学强;程玉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佟宝全;区域整合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姜博;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丽云;“三重开放”下福建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63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6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