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先秦至北宋秦晋地域共同体的形成及其“铰合”机制
本文选题:秦晋 + 地域关系 ; 参考:《人文杂志》2010年01期
【摘要】:从先秦至北宋,秦晋两地形成了密切而复杂的地域关系,古文献中的"秦、晋"并称,正是这种地域关系的体现。本文认为: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秦晋之间的地域人群关系已经上升至地域共同体的高度,而这种地域共同体的形成与维系,取决于由一种特殊的"铰合"机制的持续作用。这种"铰合"机制的构成,涉及历史渊源、地域毗邻、交通往来、政区建置、人口迁移以及由之衍生而出的文化共同性等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其中政区建置与人口迁徙是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要素。认识与研究这种"铰合"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历史时期秦晋地域关系的内在脉络是必不可少的。
[Abstract]:In fact , in the relatively long tim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in and Jin dynasties has risen to the height of the regional community , and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is kind of geographical community depends on the continuing role of the special " hinge " mechanism .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前现代中国治边实践与边陲的社会历史变迁(代码为2007JJD77009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岩澍;从秦晋之好到秦晋交兵——春秋时期的秦晋关系[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邢向东;;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词汇中的语音变异[J];方言;2009年01期
3 蔡锋;春秋战国时的秦晋河西之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4 李恕豪;扬雄《方言》中的秦晋方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5 周群华;“折家将”与辽、金和“杨家将”的关系述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06期
6 孙卫国;试论秦晋之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7 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张志江;世代守边御敌的折氏家族[J];寻根;1996年03期
9 邢向东;;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合林;;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吴萍;;从东晋李轨音切看切韵音系里的重纽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汪亮娟;;《广韵》中鱼韵异读字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4 吴文文;;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黄易青;论上古侯宵幽的元音及侵冬谈的阴声——兼论冬部尾辅音的变化及其在上古音系中的地位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张书剑;;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伦理意义[J];沧桑;2012年01期
7 裴兰婷;;隋代墓志铭文点校献疑——《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校读札记[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8 罗江文;谈两周金文合韵的性质──兼及上古“楚音”[J];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9 丁治民;;敦煌残卷《笺注本切韵》所引《说文》反切考[J];敦煌研究;2011年01期
10 何琳仪;房振三;;释巴[J];东南文化;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3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5 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邸宏香;《辨音纂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萍;春秋战国赏赐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阚耀平;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慧芝;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心丽;张说诗歌声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燕;包头方言词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剑英;陕西关中地区新出土唐代墓志铭文用韵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白彦;近60年来《方言》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白燕斌;明代晋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艳花;以“走西口”为题的西部民歌艺术特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许若茜;山西金墓分区分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赵玉珍;明清时期长城沿线回民聚落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晓辉;旅蒙商与近代包头经济—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张娟;交通运输与近代包头城市的兴起与发展(1850-1937)[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临惠;张维佳;;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归属[J];方言;2005年04期
2 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7年04期
3 卫文选;;晋国灭国略考[J];晋阳学刊;1982年06期
4 邢向东;;论西北方言和晋语重轻式语音词的调位中和模式[J];南开语言学刊;2004年01期
5 干树德;“秦民实蜀”刍议[J];文史杂志;1990年01期
6 王洪君;;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上)[J];语文研究;1991年04期
7 王洪君;;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下)[J];语文研究;1992年01期
8 刘勋宁;一个中原官话中曾经存在过的语音层次[J];语文研究;2005年01期
9 刘勋宁;;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J];中国语文;1995年06期
10 王军虎;;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典诚;;《方言》及其注本[J];辞书研究;1982年03期
2 邢向东;;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词汇中的语音变异[J];方言;2009年01期
3 刘志成;祭部和上古汉语方言[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4 果酱;;鲜人掌(外两首)[J];青年文学;2006年24期
5 乔全生;;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6 赵世超,李曦;论战国时期地域关系的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7 李恕豪;扬雄《方言》中的秦晋方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8 李莉;;扬雄《方言》与现代关中话相关词汇之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钟炜;;里耶秦简所见县邑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黄笑山;;汉语史上标准音的发展和中古音的两个阶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信元;夏立军;;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2 冯永谦;彭云;张志立;;辽与高丽的关系[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健敏;吕茂民;谢放;阳玉彪;章金刚;;中国特有小型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囊膜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陈智汉;;浅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5 陈智汉;;浅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方秀云;;城市社区何以可持续发展[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龚佩华;;浅谈族称[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8 董喜春;吴春法;尹成英;;江苏常州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与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9 明庆忠;;构建和谐社会的地理学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纯;;从迁居看转型期中国城市单位社区的演变[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周焕祥 孙雷 朱广洲 本报记者 赵晓勇 顾巍钟;治安中心户,守护着一方平安和谐[N];新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周仲辉 通讯员 王加强;衡山“治安中心户长”撑起一方平安[N];衡阳日报;2007年
3 李艳红 梅朝举;万里追踪剿毒网[N];人民公安报;2009年
4 徐一清 李蔚;酒香还得勤吆喝[N];上海金融报;2006年
5 见习记者 丰开罡 记者 王志萍;平鲁区三级监管力抓煤矿安全[N];朔州日报;2006年
6 武唯;乡里乡亲的就不用签合同?[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7 记者 陈滟;坚持创新 大胆尝试[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8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倪明;72年前广州曾定黄色为市色[N];广州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周蓉蓉;中国开源社区须加强和世界交流[N];计算机世界;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珊;明代辽东—山东地缘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淑芳;周代户籍制度简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邓蕾;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张娅妮;论汉末魏初的北海集团[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丽霞;扬雄《方言》词汇嬗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建刚;米·布尔加科夫及其小说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7 盛建国;关于建立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的可行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冯万荣;重新认识旅游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白彦;近60年来《方言》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树霞;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0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8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