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城镇群体空间组织特征及结构优化
本文选题:城镇群体 +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 参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以行政区划全在淮河流域范围的26个地级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对其产业结构、客运总量水平、对外交通设施网络的匹配程度进行分析,结合26个城市城市化水平、城镇职能、空间结构等特征,运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计算模型初步确定了整体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并基本勾勒出整体流域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最后指出,淮河流域水系、区位等地理要素的过渡性、多变性对流域整体城镇群体的集聚—扩散功能具有阻滞作用.
[Abstract]:Taking 26 prefectural cities with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ll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s the basic research unit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total level of passenger transport, the matching degree of external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network are analyzed, and the 26 urbanization levels and urban functions are combined. Based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central city of the whole Huaihe River basin is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urban spatial interaction calculation model, and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whole river basin is basically outlined.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nsition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such as water system and loc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s a blocking effect on the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function of the whole urban population in the basin.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文明研究中心;
【基金】: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2B597)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1B170009)
【分类号】:K92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顺娟;郑伯红;;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2 许锋;周一星;;科学划分我国城市的职能类型 建立分类指导的扩大内需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3 叶玉瑶,张虹鸥,罗晓云,李斌;中外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4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1期
5 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6 方创琳;蔺雪芹;;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7 刘晓丽;方创琳;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8 李平;佟连军;邓丽君;;辽中南城市群内在功能联系及优化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6期
9 胡毅;张京祥;;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7期
10 朱政;郑伯红;贺清云;;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影响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石;沿淮城镇群空间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5 包善驹;;刍议新时期苏南小城镇产业与空间发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7 於冉;;中国城市巨型工程分类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9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10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马利波;;基于波士顿矩阵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与战略对策[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俞滨洋;王洋;;从“快速城市化”到“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转型及“健康规划”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潘斌;陆嘉;;杭州湾北岸地区空间发展协调机制的构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丽晔;;区位变迁下的区域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以滇西地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熊向宁;;转型期大城市边缘区规划机制建设途径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卢锐;邵波;;小城镇群战略发展区选择及定量分析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临浦新城概念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赵长江;城镇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张云彬;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杜启明;;安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4 林凌,刘世庆;川渝合作 共谋发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崔功豪;全球视野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方一平,陈国阶,李伟;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2期
7 程必定;中国应走新型城市化道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09期
8 赵改栋,赵花兰;产业—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J];财经科学;2002年02期
9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10 张京祥,李建波,芮富宏;竞争型区域管治:机制、特征与模式——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之浚 张伟 郭强 徐高田;[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志富;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与功能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陈翔云;快速轨道交通与城镇群发展相互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焕庸;;治淮与我[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1年01期
2 朱成章;;划时代的壮举——我国早期的人工运河[J];治淮;1985年02期
3 曾希,
本文编号:2091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9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