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与渡来文化相关的日本古代地名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6-12-26 22:16

  本文关键词:忻州市地名与人地关系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大学》 2010年

与渡来文化相关的日本古代地名的考察

樊怡  

【摘要】: 地名作为一个固有名词,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同时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现象可以充分地反应某一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宗教和风俗。因此可以说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从地名可以反应历史。日本的古代地名必然与日本古代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的日本位于孤立的日本列岛,一直处于一种社会发展比较原始,经济很落后的状态。但是,在绳纹时代晚期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渡来人第一次通过朝鲜半岛进入了日本,从此之后,日本就开始了飞速发展。因此,如果要阐述日本古代地名的话,必须要涉及到渡来文化这段历史。换句话说,从日本古代地名可以窥视到渡来文化的样子,而且能反映渡来文化对古代日本发展的各种影响。 按照渡来文化在日本发展的情况对古代地名进行整理之后,可见由水稻种植技术、炼铁技术、纺织技术而来的地名有很多,而且有一部分地名至今仍在沿用。从地名的用字、读音、意义能看到渡来文化的影子。不仅如此,也可以看到渡来文化对日本发展的影响涉及很多方面这一史实。从人们日常生活直至统治国家的思想都受到了影响。不仅限于经济发展,在古代日本的文化发展和政权形成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得益于渡来文化的影响古代日本才能够飞速发展。铁器那样的金属文化和青铜器一起进入日本,狩猎和农耕用的工具也逐渐变为铁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纺织技术也传入并得到发展,开始了手工业生产,使人民生活变得很丰富。除此之外,这期间还传入了各种各样利于古代日本发展的技术。之后就开始了精神文化层面的传入,佛教和国家中央集权思想的传来,是渡来文化对于古代日本精神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与上述渡来文化相对应的地名有很多,从这些地名可以粗略推测渡来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总之,由于渡来文化的传入,古代日本不需要再去摸索铁器等等的制造技术,吸收渡来文化中的先进技术之后直接进入了青铜器和铁器合二为一的时代,节省了一百年多年的发展时间。随后,由于统治方式的传入使日本社会只经历了短短的一百多年的奴隶社会就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古代日本正因为广泛吸收了渡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并且马上运用于本国发展才能取得辉煌的业绩。或许这也是日本经过短时间的发展就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根源。同时这也是现代日本善于吸收外来技术,从而进一步改善为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新技术的发展模式的基础。 本文从古代地名的书写、读音来说明渡来文化对古代日本发展的深远影响。研究渡来文化和地名命名之间的关系,对于地名起源的研究和渡来文化的理解都有着重大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可以加深对日语中固有名词的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同时更加明确渡来文化对古代日本发展的影响,对这两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现实意义出发,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对现代日语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131.3
【目录】:

  • 日文摘要8-10
  • 中文摘要10-12
  • 序章12-18
  • 第一章 渡来文化18-26
  • 1.1 渡来文化的主体和发展梗概18-21
  • 1.1.1 渡来人18-19
  • 1.1.2 渡来文化的发展梗概19-21
  • 1.2 渡来文化的传播区域21
  • 1.3 渡来文化的影响21-26
  • 1.3.1 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22-23
  • 1.3.2 地名命名上的影响23-26
  • 第二章 日本地名的产生和意义26-29
  • 2.1 日本地名的定义26
  • 2.2 日本地名的分类26-27
  • 2.3 日本地名的特征和意义27-29
  • 第三章 与弥生时代的渡来文化相关的地名29-34
  • 3.1 弥生时代渡来文化的发展29-30
  • 3.2 与这一时期渡来文化相关的地名30-34
  • 3.2.1 稻作文化相关地名30-32
  • 3.2.2 炼铁相关地名32-34
  • 第四章 与五世纪渡来文化相关的地名34-41
  • 4.1 五世纪渡来文化的发展34-35
  • 4.2 与这一时期渡来文化相关的地名35-41
  • 4.2.1 高句丽的地名变异而来的地名35-36
  • 4.2.2 由古代朝鲜语而来的地名36-38
  • 4.2.3 由渡来氏族——秦氏而来的地名38-40
  • 4.2.4 百济国名的地名40-41
  • 第五章 与五世纪末到七世纪的渡来文化相关的地名41-52
  • 5.1 五世纪末到七世纪的渡来文化的发展41-42
  • 5.2 与这一时期的渡来文化相关的地名42-52
  • 5.2.1 由渡来人——"今来"而来的地名43
  • 5.2.2 由渡来国——新罗而来的地名43
  • 5.2.3 由渡来人的技术团"部"而来的地名43-48
  • 5.2.4 由渡来的先进技术而来的地名48-52
  • 第六章 与七世纪末渡来文化相关的地名52-57
  • 6.1 七世纪末渡来文化的发展52-53
  • 6.2 与这一时期的渡来文化相关的地名53-57
  • 6.2.1 与渡来文化相关的地名53-57
  • 终章57-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3-64
  • 后记64-65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65-6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川重,刘含发;日本地名的历史变迁及存在的问题[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2 王顺利;日本的弥生时代与中国文化[J];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02期

    3 赵玉乐;浅谈日本文化的源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刘沛林;;中国文化对日本地名的影响[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8年01期

    5 张秀华;日本地名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李全茂;;浅谈地名的功能[J];中国民政;2006年10期

    7 刘军;日本地名考[J];外语研究;1998年03期

    8 刘向政;;从中日地名看洞庭稻作文化的传播[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06期

    9 胡孟圣;“渡来人”和日本文化[J];日本研究;1999年03期

    10 古月;『渡来人』和日本文化[J];日语知识;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玲;;论佛教传入日本的文化条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胡立耘,李子贤;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上)[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3 柴海燕;风景旅游城市地名变更现象透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4 孔祥鸿;;在华日企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13年17期

    5 刘丽丽;徐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专名变更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罗玲;;从“草堂佛教”到“护国佛教”——论佛教传入日本的社会条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匡瑛;石伟平;;论社会文化传统对世界各国高职模式选择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6年33期

    8 朱跃武;;浅析日本地名[J];科技信息;2011年36期

    9 刘晓林;;文化传统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影响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张婷婷;;浅析日本地名[J];金田;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章林;;7~9世纪日本的大陆移民改赐姓[A];历史学的省思与展望——第三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玲;论飞鸟时代佛教传入日本的诸条件[D];湖南大学;2005年

    2 付深红;现阶段我国城市更名的若干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3 岳彩虹;日本地名的命名及用字考察[D];山西大学;2007年

    4 王妮娜;俄语中地名的民族文化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黄琎;试论俄语地名的功能、来源与变迁[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张景艳;忻州市地名与人地关系实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民;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J];文史哲;197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名时难别亦难——难说再见了安徽地级巢湖市会永留人们美丽记忆中厚重的地名文化[J];中国地名;2011年08期

    2 司徒尚纪;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J];岭南文史;1997年03期

    3 刘冉;城市广场地名景观文化的差异[J];中国地名;2005年03期

    4 郭晓琳;;齐鲁地名文化与文化品牌的建设[J];中国地名;2010年03期

    5 ;欢迎订阅[J];中国地名;2010年04期

    6 李明,季为群;运用地名学知识记述好续志中的地名文化[J];中国地方志;2003年05期

    7 张晓宇;王彦颖;;地名规划探析[J];中国地名;2009年12期

    8 靳振恒;闫国风;;上党地名文化探微[J];沧桑;2007年02期

    9 张碧波;大连地名文化刍议[J];中国地名;2000年04期

    10 田踊,曾祥娟;英汉语言地名文化之异同[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红生;;挖掘地名故事 弘扬地名文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尚枢;;徐霞客笔下的浙江地名及其当代意义[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3 刘向政;;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中波;李付娥;;地名花语——浅谈地名文化中的花卉地名[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庆友;;南京温泉旅游产品文化发掘与打造[A];南方大吉温泉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孔翔宇;徐天祥;;建立科学地名体系提升泉城文化品位的几点建议[A];“迎全运”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郭锦桴;;闽南人外迁及其方言文化的流播[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孙冬虎;;门头沟区地名的语义类型与命名背景——作为永定河文化载体的门头沟地名(下)[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岳福新;白玫;;浅析英语旅游信息文本的写作与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开拓思路 广纳人才 积极探索促进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新途径[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跃;[N];人民日报;2002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曾露;[N];中国信息报;2009年

    3 实习生 朱彬 记者 胡冰心;[N];镇江日报;2010年

    4 完颜平;[N];光明日报;2010年

    5 伍朝明 罗旺水;[N];三明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未雪;[N];无锡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 张伟 刘金伟;[N];德州日报;2011年

    8 梁朝文;[N];贵州民族报;2011年

    9 记者 马钧;[N];青海日报;2008年

    10 赵晓林;[N];中国社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任广旭;中韩数词应用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周晓燕;汉语动物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吕长凤;汉语专名词语系统及其在词汇系统中的层级性分布[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倩;韩国地名的文化意义考察[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2 王荣加;文化视角下的河北地名浅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秋莲;越南河内地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4 刘泽玲;临汾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汪圆;宁夏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6 古再阿依·阿布都热合曼;汉维语言中的地名文化对比与分析[D];喀什师范学院;2013年

    7 李君;宁夏地名的语言特征与文化本源[D];北方民族大学;2010年

    8 朱青;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济宁地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继玉;信阳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孙艺超;北镇市乡村地名的“小三角”考察[D];渤海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忻州市地名与人地关系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7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27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7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