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分类号】:K90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地理学报;1965年02期
2 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J];地理学报;1955年02期
3 郑景云,张丕远,周玉孚;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J];地理研究;1993年03期
4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5 韩茂莉;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6 王均,陈向东;历史地理学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7 葛全胜,郑景云,方修琦,满志敏,张雪芹,张丕远,王维强;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2年02期
8 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9 张德二,刘传志,江剑民;中国东部6区域近1000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J];第四纪研究;1997年01期
10 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J];第四纪研究;199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轨迹及其历史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张翅,闻娱;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陈立柱;亳在大O>说[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5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王心源,何慧,钱玉春,陆应诚,高超;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杨怀仁;第四纪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1979年01期
8 郭东信,李作福;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多年冻土历史演变及其形成时代[J];冰川冻土;1981年04期
9 施雅风,任炳辉;中国冰川研究发展简史[J];冰川冻土;1983年01期
10 谢又予;试论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形成的气候条件及其演化[J];冰川冻土;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姚爱强;;略论“和谐”意识在中华造物设计中的体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李健超;;唐长安城附近夏宫的地理特征[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8 朱士光;;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对都城建设的影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9 王小红;;汉代成都城市环境考述——与秦代对比[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刘再华;戴亚南;林玉石;;全球变化和岩溶石漠化过程的钙华记录研究——以贵州茂兰响水河钙华为例[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长安、洛阳的兴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万晓刚;伤寒学术发展史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6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蔡万进;尹湾汉墓简牍论考[D];郑州大学;2001年
8 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9 惠振江;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10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传澡;两套群体的灿粳分化及亲本的灿粳分化与杂种表现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2 高中华;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赵天改;关中地区湖沼的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宁;大众传播对时尚写作和时尚阅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7 邵凤芝;试论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的诞生[D];河北大学;2001年
8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炜;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池莉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沈海宁;我国文物事业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宪森,朱景春,孙文斌,许学礼,李登恒;东北地区浅源中强震及深震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J];东北地震研究;1996年02期
2 童远林;一种可能的中强地震空间分布方式[J];地震;1999年04期
3 王均,孙冬虎,周荣;近现代时期若干北京古旧地图研究与数字化处理[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4 刘闯,孙九林;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机遇[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5 陈述彭;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J];地理科学;2001年03期
6 么枕生;由年温变化之谐波分析论中国气候[J];地理学报;1951年Z1期
7 许世远;中国天山现代冰川作用研究[J];地理学报;1963年04期
8 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地理学报;1965年02期
9 杨怀仁,邱淑彰;乌鲁木齐河上游第四纪冰川与冰后期气候波动[J];地理学报;1965年03期
10 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甬坚;;十年来学界学术组织与学术力量评价[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2 杨慧贤;;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欢迎投寄外国历史地理研究专题论文[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4 张爱武;田晓梦;;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现状及其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铁程;;汉文历史地理史料中的藏文“都”(mdo)——几处羌、藏语古地名的释名[J];藏学学刊;2010年00期
6 陆发春;;徽商兴盛历史地理成因的再反思[J];徽学;2010年00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士光;;简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毛曦;;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李宝田;高松凡;苏天钧;;《北京历史地图集》编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4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译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劲夫;;在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暨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徐振燕;;一个民国学者的田野行走——任乃强和他的《泸定导游》[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7 尹钧科;;古都学与城市历史地理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陈桥驿;;比较城市学刍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隗瀛涛;;序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及其延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晓嘉;中国历史地理的另种解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具有世界性意义[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拓展新的分支学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侯林莉;一部精光内蕴的厚重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殷贝;关注历史也是关注未来[N];珠海特区报;2008年
8 安介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禹贡学派:不可淡忘的中国学派(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N];光明日报;2000年
10 书评人 媛媛;第一手资料呈现中国历史环境变迁[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风军;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5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冯瑞;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4 苗峰;明清黄河流域元宵灯俗的历史地理学考察[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李杰;道口镇兴衰的历史地理考[D];郑州大学;2009年
6 姜小军;清代陕南会馆的历史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伟国;山东潍坊地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强;资源与城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晓多;宁夏地区明代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孔祥生;桥梁与环境[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59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5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