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Abstract]:The core of geography research is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human-land system.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human-land system is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gnition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human-land system,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human-land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frame and blueprint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CJL008) 山东省教育厅计划资助项目(J02G01)
【分类号】:K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Л.И.穆欣娜 ,李德美;自然—人为地理系统的主要原理[J];地理译报;1990年03期
2 刘继生,陈涛;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J];地理科学;1997年03期
3 陈佑启,武伟;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4 杨吾扬,江美球;地理学与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82年02期
5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6 胡序威,毛汉英,陆大道,郭文卿;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地理学报;1995年01期
7 陈慧琳;南方岩溶区人地系统的基本地域分异探讨[J];地理研究;2000年01期
8 温琰茂,柯雄侃,王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9 林逢春,王华东;区域PERE系统的通用自组织演化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10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3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孙翠花;陈志国;张俭录;王顺寿;赵红英;畅喜云;;柴达木盆地春小麦种植历史与高产栽培[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5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6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7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8 乔丽芳;王珊珊;张毅川;;新乡市废弃地及其治理对策——以世利农业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9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10 贾良清;殷福才;王晓辉;;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10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艳;左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丽丽;沿海工业园区用地用海布局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璐;狄增如;;我国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组织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2 周建平;杜婵英;漆安慎;王华东;;浙江开化华埠地区工业-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3 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2期
4 沈玉昌,左大康,谭见安,廖克;我国地理学的方向与任务若干问题的商讨[J];地理学报;1980年02期
5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6 黄秉维;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Ⅰ)[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7 毛汉英;山东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研究[J];地理学报;1998年05期
8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9 李后强,,艾南山;人地协同论──兼论人地系统的若干非线性动力学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2期
10 余道蓉,徐南荣,赵平亚;城市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J];系统工程;199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然;人地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S1期
2 赵明华,韩荣青;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3 张中旺,郑伯红;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协调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4 申玉铭;论人地关系的演变与人地系统优化研究[J];人文地理;1998年04期
5 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6 王爱民,缪磊磊;临夏地区人地系统地域差异及发展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7 周越;;贵州人地关系的历史朔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全球实证 逑[J];人文地理;1996年03期
9 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J];人文地理;1999年02期
10 赵明华,韩荣青;山东半岛人地系统演进的历史进程简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明华;韩荣青;;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黎明;;基于1KM格网的人地系统时空数据平台构建[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龚建华;鲁学军;林珲;;虚拟地理环境与可计算人地关系[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华;陈烈;;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汕头市潮南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尹立成;沈正平;季刚;;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向——从地理学理论角度[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6 乔家君;;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人地系统的影响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3个不同类型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郑度;;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阎建忠;张镱锂;朱会义;摆万奇;刘燕华;;生计方式演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视角[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的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李剑;马建华;;SARS爆发流行的环境伦理学思考[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尔文;“绿色中国”论坛上专家建言可持续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沈湫莎;“生态城市”究竟啥模样[N];文汇报;2007年
3 记者 王立彬;人地关系紧张 面临五大问题[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祝光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环境报;2003年
5 朱国宏(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创造和谐的人地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1年
6 杨文利;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开始实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7 记者 熊志红;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可持续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素璧;走持续发展之路,看珠海腾飞[N];珠海特区报;2010年
9 莫晓红 廖荣华;论区域生态文化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N];光明日报;2003年
10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敏;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各种关系的和谐[N];民主协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及其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西南大学;2010年
3 那伟;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怀忠;煤矿开采对矿区地下水系统扰动的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岳文泽;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奎涛;明末清初以来大凌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刘惠敏;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热比亚木·买买提;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地耦合系统演变[D];新疆大学;2012年
2 吴玮;中国主要城市群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黎;新疆天山北麓绿洲主要城市人地系统演进及优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4 武锁庆;人地协同进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5 孙艳;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尝君;艾比湖流域人地关系耦合模拟[D];新疆大学;2012年
7 薛刚;人地关系与清代直隶农村民生状况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萍;和谐社会视阈下人地关系伦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黄琳;人类文明演进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孟艳玲;煤炭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发生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69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6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