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3:21
本文关键词: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消除信息贫困,缩小数字鸿沟,使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享受科技进步的福祉,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是地域系统之间信息化的非均衡化的现象。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作为探求信息化的空间依存程度与地域运行规律的切入点;在实践中可以作为兼顾信息化效率与公平的决策依据,是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重要命题。 本文汲取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论、新经济地理论、信息经济论等经典理论的精华,对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概念、测评、态势、成因、效应、调控以及区域信息化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构建了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测评体系,利用“多指标综合评定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等定量方法刻画出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基本格局;应用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外生扰动与内生需求双向角度解释区域信息化空间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以空间相互作用、区位选择、功能空间替代为突破口,,分析信息化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论证了信息化导致区域趋同或趋异的可能性;客观评价了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产生的正负效应,提出了信息化空间差异调控的基本思路;基于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理念,构建了“中心主导”、“城乡互动”、“正向耦合”三种信息化空间发展模式;以江苏为样本地区,从政策供给、空间布局、重点领域三个方面阐述了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模式的地域实践途径。 本文的主要结论为:①区域信息化的空间格局呈现为显著的梯度差异与城乡二元结构,其中产业类与设施类信息化要素的空间离散度较高,而应用类较低;②信息化的空间差异是信息化运行规律与区域固有环境之间整合、选择与协同的结果;③信息化的空间效应取决于信息化所推动的地域系统的集中或分散;④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既是实现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也是导致信息权力失衡的诱因,对其调控可以通过构建有效的区域信息化空间发展模式来实现。 本文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套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态势与成因的计量评估体系;诠释了区域信息化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机理以及信息化与区域的互动关系;建立了符合信息化空间运行规律又满足中国实际发展需要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 空间差异 形成机理 发展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90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俄文摘要6-8
- 目录8-11
- 图表目录11-13
- 1 绪论13-35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13-14
- 1.2 相关研究的评述14-29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29-33
- 1.4 研究价值33
- 1.5 创新之处33-35
- 2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概念辨析35-45
- 2.1 区域35
- 2.2 信息化35-38
- 2.3 区域信息化38-42
- 2.4 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42-45
- 3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测评体系45-58
- 3.1 信息化的测评方法与模型45-50
- 3.2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评价原则50-51
- 3.3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测评的模型51-58
- 4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基本态势——以江苏省为例58-77
- 4.1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测评58-70
- 4.2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分类70-73
- 4.3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特征73-77
- 5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形成机理77-104
- 5.1 区域差异成因的理论基石77-79
- 5.2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外生扰动79-90
- 5.3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内生要求90-101
- 5.4 区域信息化空间分异的基本动因101-104
- 6 区域信息化的空间效应及其表现104-117
- 6.1 信息化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104-110
- 6.2 信息化对区域发展的正负效应110-114
- 6.3 信息化导致趋同或趋异的可能性114-117
- 7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调控机制117-129
- 7.1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调控的意义117-119
- 7.2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调控的目标119-120
- 7.3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调控的理念120-124
- 7.4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调控的途径124-129
- 8 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的空间模式129-150
- 8.1 信息化发展的一般模式129-131
- 8.2 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模式的构建131-135
- 8.3 中心主导的信息化模式135-141
- 8.4 城乡互动的信息化模式141-145
- 8.5 正向耦合的信息化模式145-150
- 9 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模式的实践——以江苏省为例150-166
- 9.1 江苏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态势150-152
- 9.2 江苏信息化统筹发展的政策供给152-156
- 9.3 江苏信息化统筹发展的空间布局156-161
- 9.4 江苏信息化统筹发展的重点领域161-166
- 10 结论与展望166-172
- 10.1 研究总结166-169
- 10.2 主要结论169-170
- 10.3 未来展望170-172
- 参考文献172-18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182-184
- 附录184-190
- 附表1 专家评定问卷184-185
- 附表2 专家评定结果185-186
- 附表3 最终评定值186-187
- 附表4 江苏各地信息化解释性指标的标准值187-188
- 附表5 2004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与域名的分布188
- 附表6 2004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年龄构成188-189
- 附表7 《国家信息化水平研究报告》评价结果189-190
- 致谢19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锡荣;徐璐璐;;我国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新建;山东省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信息化推广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李潇;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测度及政策建议[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迎;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区域信息化支持平台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钱言玉;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区域配置差异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王翠;西安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葛丽霞;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6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