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
本文关键词: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城镇是人类社会的高级聚落形态,也是其时代文明的代表。作为区域中心是其所对应的整个区域的核心经济增长极。城镇体系则是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甘肃省已经将本区纳入全省城镇发展规划方略的重点建设带。从城市历史地理的角度,把握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制定城镇规划体系的前提。 清代是河西走廊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城镇格局。从过程研究的视角,清代河西城镇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卫所时期,卫所府州州县城并存时期,府州县城时期。雍正二年以后,形成了2个府城2个直隶州城7个县城1个厅城1个州同城2个县丞城以及若干市镇的府辖县的三级城镇体系。这一过程也是城镇功能的转型时期,城镇的军事色彩逐渐弱化,主要城市实现了向政治型、交通型、文化型、经济型综合城镇的转变。 城市的外部形态主要是方形和长方形,多为主城和关城组合的复式形态。城市内部景观的布局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最高行政机构多布局在西北方位,文化教育机构在东南方位,祭祀景观布局体现了法天象地的原则。城市规划中较为重视园林景观的营建,寺院道观是本区城镇内部景观的重要特色。城市内部商业市场布局在主要街道上和关城中。到中后期,城市发展已经突破城墙,向城墙外围发展。 清中期,府州城的城市人口规模在3万左右,大的县城在不低于1万,小县城镇人口在5000左右;清代晚期,以凉州府和甘州府城为样本,府州城镇人口在1万左右。以安西直隶州为样本,县城城镇户数约在900户左右,户均以五口计之,大县在5000左右,小县在2000左右。总的看来整个区域城市规模偏小,且没有形成一个较大规模较具影响力的的中心城镇。 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和河流指向性,形成了三个群四个中心一横三纵散点布局的空间格局。空间分布地域差异较大,东部和中部大于西部,兴起的新城镇都分布在嘉峪关以西的区域。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时代人文因素共同构成了城镇发展的动力系统。基于上述对清代河西城镇相关问题的考察,认为今后水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存在互动响应的关系,生态型旅游型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主要趋向,交通仍然是城镇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规划应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关键词】:城市历史地理 清代 河西走廊 城镇体系 城镇规模 空间分布结构 景观重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8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11-12
- 二 研究现状12-24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24-26
- 四 论文基本框架结构及存在的不足26-28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框架结构及研究区概况28-52
- 第一节 相关理论28-31
- 一 侯仁之先生对城市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及理论的构建28
- 二 城市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28-30
- 三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30
- 四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30-31
- 五 位序—规模法则(Rank —Size Rule )31
- 第二节 城镇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31-41
- 一 研究区地理范围及区位31-32
- 二 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32-33
- 三 水资源状况33-35
- 四 气候特征35-36
- 五 土壤及植被类型36-37
- 六 基于50年尺度下的清代本区自然灾害事件之动态分析37-41
- 第三节 城镇发展的人文基础41-52
- 一 波浪式的人口增长41-42
- 二 民族分布状况42-45
- 三 城镇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45-47
- 四 交通状况47-52
- 第二章 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演化52-65
- 第一节 卫所府州县厅52-57
- 一 行政区划演变52-55
- 二 城镇体系及数量55-57
- 第二节 营堡寨及市镇57-65
- 一 清代堡寨概说57-60
- 二 清代堡的类型60-61
- 三 清代本区市镇相关问题61-65
- 第三章 城镇外部形态65-77
- 第一节 府州县外部形态65-73
- 一 历史城镇形态65-66
- 二 本区府州县城形态66-70
- 三 本区府州县城形态特征70-73
- 第二节 重要营堡外部形态73-77
- 一 并列双城组合形制:高沟堡74
- 二 内外双城组合形制74-75
- 三 三城组合形制:水泉堡和东安堡75-77
- 第四章 基于方志舆图下的城市景观重构77-114
- 第一节 城市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景观77-78
- 第二节 基于方志舆图下的城市景观重构之街衢与官署78-83
- 一 街衢布局78-81
- 二 官署机构布局81-83
- 第三节 法天象地——文教景观与祭司景观空间布局83-93
- 一 位居巽位之文教机构83-86
- 二 万物有灵——祭祀景观86-93
- 第四节 半城塔庙半城苇——宗教景观与城市园林绿化93-100
- 一 半城塔影,遍地古刹——宗教景观空间布局93-96
- 二 四面芦苇三面水,一城杨柳半城湖——城市园林绿化96-100
- 第五节 正街之外居民分处——商业市场空间结构格局与居民住宅100-105
- 一 商业市场空间结构格局100-105
- 二 居民住宅105
- 第六节 风起水生——城市规划中风水空间模式的应用105-114
- 一 城市外部形态106
- 二 城门的甫定106-107
- 三 “穴位”的选择107-109
- 四 镇煞109-110
- 五 道教祠观选址110-111
- 六 观水111-114
- 第五章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114-125
- 第一节 府州县城规模等级结构114-121
- 一 行政等级114
- 二 城镇占地规模等级114-116
- 三 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人口规模勾勒116-118
- 四 对清代晚期河西走廊城镇人口的估算118-120
- 五 对清代晚期河西走廊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120-121
- 第二节 军事营堡规模121-125
- 第六章 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及地域差异125-132
- 一 清代河西走廊府州县城空间距离125-127
- 二 清代河西走廊府州县城镇密度127-128
- 三 城镇空间分布地域特征128-132
- 第七章 清代河西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启示132-142
- 第一节 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132-139
- 一 国家力量是城镇发展的主导性因子132
- 二 行政区划体制的演变关乎城镇兴废132-133
- 三 地缘优势是城镇发展的区位要素133
- 四 交通路线的兴衰与城镇发展的区域非均衡性133-134
- 五 移民屯田是城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34-135
- 六 土地利用方式的异化影响着城镇兴衰135
- 七 晋陕直鲁豫等商帮的介入驱动了城镇的发展135-136
- 八 战争直接导致了城镇衰落136
- 九 自然灾害制约着城镇发展136-137
- 十 城镇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的互动响应137-139
- 第二节 关于河西走廊城镇发展模式的几点启示139-142
- 一 水资源是今后本区城镇发展规模的资源依据139-140
- 二 新亚欧大陆桥依旧是本区城镇发展的一级轴140
- 三 生态型旅游型城镇是今后本区城镇发展的主要趋向140-141
- 四 城市规划应注意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141-142
- 参考文献142-149
- 后记149-150
- 附录:河西走廊地形图150-153
- 河西城镇考察掠影151-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藏鉴有约[J];收藏界;2011年0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小角;;清代晚期书院教育的范例——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探析[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畅;王时伟;;从现存图样资料看清代晚期长春宫改造工程[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上)[C];2007年
3 刘畅;;清代晚期算房高家档案述略[A];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C];2000年
4 刘畅;;从清代晚期算房高家档案看皇家建筑工程销算流程[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5 王仲杰;;试为《工程做法裱作用料》作注[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6 王澈;;苏元春担任提督时间考[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焕成;;山西古建筑与中原明清建筑文化圈简论[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曾德;赖德劭;;深圳传统建筑概说(摘要)[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9 刘畅;;从现存文图档案看晚清算房和样式房的关系[A];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C];2002年
10 王仲杰;;北京城皇城紫禁城城楼彩画配置分析[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智强 赵文婧;牙雕镇纸书也奇[N];中国商报;2006年
2 日报记者 计武俊;古屋有美待人识[N];柳州日报;2010年
3 存 云 明 伟;吉祥钱收藏“三要”[N];中国商报;2006年
4 可鑫;浅绛彩瓷收藏恰逢其时[N];民营经济报;2006年
5 张弘;十一月:古老都市的前世与今生[N];北京日报;2003年
6 闵杰;中国的星期日公休从晚清开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牛锐;清代晚期新疆建省始末[N];西部时报;2010年
8 成春到;吉祥钱收藏须把握“三要”[N];中国矿业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杨静 杨玲;那学坡古宅群:“不施粉黛”媚自生[N];南宁日报;2011年
10 尹钧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侯仁之的北京情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郭前孔;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D];苏州大学;2009年
3 伍启杰;近代黑龙江林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顾涛;墓志书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5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丽芳;明清安康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光建;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士忠;清代华北地区粮食流通[D];山西大学;2008年
4 吴朋飞;韩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孟令宏;包头旧城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梅;隋唐至明清时期延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景月华;清代寒温论辩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8 张恒宇;福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敏;惠山彩塑的服饰色彩规律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10 杨孝本;清代辽宁地区城镇地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84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