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屈辞外来地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22:12

  本文关键词:屈辞外来地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摘要:两千余年来,治屈辞者皆为阐释屈辞而不断探索,然基于时代、视野、理论之局限,颇有学者囿于己见而遂致屈辞语义岐说纷繁,此种情形尤见于屈辞之先秦古地理语词。准确疏证此类古地理语词对于正确理解屈辞文脉,探寻屈原其人其作,皆至关紧要。故本文试图探索此类古地理语词之真实面目,以期进一步认识屈原、屈辞以及先秦时代地理文化之基本面貌。 本论文所谓“屈辞”,系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及《大招》诸篇。本论文对屈辞地理素材进行了通盘考索,尤对昆仑、流沙、赤水、不周、西海、崦嵫、西极、冬暖之所、夏寒之所、黑水、三危等地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论文首先清理两千年来楚辞学界对此类语词的不同解释,而后置屈辞于先秦时代宏观语景之下,对涉及此类语词之先秦典籍进行系统钩稽。结果发现诸籍对屈辞所涉古地理语词之语义阐释皆混乱不清。试举“西海”为例,即有青海、居延泽、蒲昌海、博斯腾湖、咸海、里海、地中海等不同异说,莫衷一是。秦汉以降,解经者每置先秦典籍于九州舆图这一特定政治地域,因之屈辞所涉众多古地名即被置于楚国抑或中国四域有限范围之内,其说或胶柱鼓瑟,或南辕北辙,终未能使屈辞文义形成地理方位上之前后映照,亦不能很好反映屈辞语言之清晰脉络。笔者乃在对先秦典籍所载此类语词进行钩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明所生混乱之原由,以及由此所能观察出的中国地理文化之诸多特点。 既然置屈辞于中原乃至中国有限地缘并不能有效梳理屈辞文脉,则若放眼中国之外,从欧亚地域等更广阔的空间审视屈辞,或许不乏柳暗花明之收获。故本论文首先试作系列假设:昆仑或为阿拉拉特山;流沙或为阿拉伯沙漠;赤水或为红海;不周或为东非大裂谷;西海或为印度洋或大西洋;崦嵫本为西海之神,其后演化为大地极西之山;西极或为大地极西之地;何所冬暖或问赤道;何所夏寒或问北冰洋;黑水或为吉瑞尔河;三危或为西极之山……以此设论,屈辞先秦古地理语词之矛盾即得消解,屈辞文本要义似亦豁然可读。 本论文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屈辞呈显之世界性地理空间版图有无时代可能性。论文遂陈示并探讨一系列支持假说之旁证。屈原于稷下学宫之生活经历与其广泛交游,当为其世界性地理观念之产生提供充分可能性;先秦中西交通以及东西方民族迁徙之历史探察,复为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尤其南、北丝绸之路之畅通顺达,更将屈辞置于尤为广阔之中西文化交流历史背景之下。由此观之,屈辞文义所蕴含之世界性地理意识一说,实值得深入讨论;由此昭示之早期中西交通情形亦实令人神往云。
【关键词】:屈辞 地理 昆仑 西海 稷下学宫 交通 丝路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K928.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7
  • 一 研究范围之作者问题10
  • 二 研究范围作品篇目之认定10-14
  • 三 屈辞、屈骚与屈赋14-15
  • 四 相关研究概况15-19
  • 五 研究目的19-20
  • 六 研究方法20-21
  • 七 研究材料21-23
  • 八 论题缘起23-27
  • 第一章 昆仑27-54
  • 一 楚辞传统注疏昆仑语义之岐说27-35
  • 二 文献典籍所载昆仑指称之淆乱35-47
  • 三 屈辞昆仑原义再探索47-54
  • 第二章 流沙54-61
  • 一 楚辞传统注疏流沙语义之岐说54-55
  • 二 文献典籍所载流沙指称之淆乱55-58
  • 三 屈辞流沙原义再探索58-61
  • 第三章 赤水61-67
  • 一 楚辞传统注疏赤水语义之岐说61-62
  • 二 文献典籍所载赤水指称之淆乱62-65
  • 三 屈辞赤水原义再探索65-67
  • 第四章 不周67-73
  • 一 楚辞传统注疏不周语义之岐说67-68
  • 二 文献典籍所载不周指称之淆乱68-70
  • 三 屈辞不周原义再探索70-73
  • 第五章 西海73-84
  • 一 楚辞传统注疏西海语义之岐说73-78
  • 二 文献典籍所载西海指称之淆乱78-80
  • 三 屈辞西海原义再探索80-84
  • 第六章 崦嵫84-89
  • 一 楚辞传统注疏崦嵫语义之岐说84-85
  • 二 文献典籍所载崦嵫指称之淆乱85-87
  • 三 屈辞崦嵫原义再探索87-89
  • 第七章 西极89-96
  • 一 楚辞传统注疏西极语义之岐说89-91
  • 二 先秦文献典籍所载西极指称基本一致91-94
  • 三 屈辞西极原义再探索94-96
  • 第八章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96-102
  • 一 楚辞传统注疏冬暖之所和夏寒之所语义之岐说96-98
  • 二 先秦文献典籍所载冬暖之所和夏寒之所指称基本一致98-100
  • 三 屈辞冬暖之所和夏寒之所原义再探索100-102
  • 第九章 黑水102-117
  • 一 楚辞传统注疏黑水语义之岐说102-105
  • 二 文献典籍所载黑水指称之淆乱105-114
  • 三 屈辞黑水原义再探索114-117
  • 第十章 三危117-124
  • 一 楚辞传统注疏三危语义之岐说117-121
  • 二 先秦文献典籍所载三危指称基本一致121-123
  • 三 屈辞三危原义再探索123-124
  • 第十一章 假说下屈辞先秦古地名矛盾之消解以及屈辞文本要义之贯通124-128
  • 第十二章 屈辞先秦古地名假说之旁证128-152
  • 一 旁证之引论128-129
  • 二 稷下学宫为屈辞可能反映广阔世界地理提供了学术条件129-138
  • 三 先秦中西交通为屈辞可能反映广阔世界地理提供了交通条件138-141
  • 四 先秦民族大迁徙为屈辞可能反映广阔世界地理提供了交流动力141-143
  • 五 丝路与南丝路更为屈辞可能反映广阔世界地理提供了直接路径143-152
  • 第十三章 屈辞先秦古地名矛盾解析现象之成因152-154
  • 第十四章 由屈辞古地名研究所发现中国地理文化之特点154-161
  • 一 先秦时代地理观为基于欧亚大陆之上的世界地理意识154
  • 二 承载模糊语义者可能为音译外来词154-155
  • 三 音译词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逐渐汉化而坐实155-157
  • 四 意译词不好坐实,故岐说较少157
  • 五 音译词进入中原后,随即会造出新的形声字与之对应157
  • 六 随着政治地域视野的开合,地名打上朝代烙印157-159
  • 七 中土地理地貌与外来地名特征相似多者岐说多,少者岐说少159-160
  • 八 南北宏阔,东西短视160-161
  • 结语161-169
  • 一 本论文研究之结论与创新161-165
  • 二 需要澄清的一些观念165-168
  • 三 本论文主要欠缺及原因168
  • 四 对研究的未来展望168-169
  • 参考文献169-175
  • 致谢1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学书;;青城山、都江为昆仑圣山“成都山”、圣河“成都江”考[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00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凤显;;屈辞《招魂》新辨[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2 张碧波;;西王母草原王国文明论——兼及昆仑文化探源[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黄翔 通讯员 屈辞;宜昌将办首届中高级人才交流会[N];三峡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曦 通讯员 杨泽蒙;寨子圪旦遗址探秘[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3 本报记者 柳娜 记录整理;学者视野中的西王母文化及产业[N];平凉日报;2009年

4 施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王母形象的历时变迁与层累造史的减法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汤洪;屈辞外来地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治强;《山带阁注楚辞》探析[D];贵州大学;2007年

2 陈强;遥远的西部天堂[D];山东大学;2011年

3 曹培俊;《穆天子传》中的神话及其特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朱晓晖;《淮南子》与屈赋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屈辞外来地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87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8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