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城镇体系定位的历史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06 08:09
本文关键词:淄博市城镇体系定位的历史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淄博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而它的 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和全国其它大城市并不相同,有着其独特的空间发展模 式,被誉为“淄博模式”。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淄博市城市在纵向发展 过程中的特殊性规律,达到通过对淄博市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不仅能加深我们 对淄博市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再认识,同时也能够为淄博市自身建设和再发展 提供借鉴的目的。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淄博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及 其演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力图做到对淄博市城镇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具有透彻的理解。淄博地区的地质、地形在史前时期发生数次变化,直到大约 3500年前才最终形成今天的楔形地形;其气候的变迁与全国气候变迁的总趋 势一致,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寒冷期,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 大;其河流在流量、流程和河道变迁等方面都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也是淄博市 主要城镇选址、迁址和废址的重要因素。淄博地区的农业,自从齐国建立以 后,一直较为发达。虽然其间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由于时间较 短,所以影响不是太明显。农业的发达,则进一步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为 淄博市主要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淄博市的交通条件在 历史时期一直非常优越,具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特别是在临淄作为齐 国国都时,交通地位最为重要,这也是淄博市主要城镇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第二部分作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从政治、经济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论述了 淄博市五个主要城区在历史时期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城镇体系形成过 程。更重点论述了在历史时期作为中心城市的;临淄的转移、变迁。在历史时 期,淄博市五个主要城镇由于地理位置和开发早晚不同,导致其间的政治、经 济不平衡。临淄,作为五个主要城镇中开发和设置最早的城市,,一直走在最前 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不平衡又取代了原先的不平衡,使得原有的 政治和经济框架被打破,不得不将其重新划分。这就造成了临淄的衰落和其 他城市的兴起。同时这也是五个主要城镇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 置及交通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另外,它与统治阶级的主观认识也是分不开的。 虽然淄博市主要城镇的历史较为悠久,但其城镇体系却是到了现代才形成的。 这是与淄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所密切相关的。 第三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淄博市城镇体系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笔者 在了解了淄博市城镇体系特征之后,试以对此诠释。淄博市乃系由历史上作 为相对独立、互不统属的五个主要行政单位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最终形成的 “组群式”布局结构的特大城市。虽然形式上是个特大城市,而实质上是一个 中小城市的集合体。一方面,这种“组群式”城镇体系布局既有利于规划,又有 利于建设,有利于城市各项功能的全面发展,从而方便人民生活,缩小城乡差 距。即保护了环境,维护了城市生态平衡,又避免了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现 象;另一方面,“组群式”城镇体系吸引力和辐射力远不及集中式大城市大,基 础设施配套投资大,公用设施难上档次,不易形成大城市的风貌。而且各功能 区相对独立,空间模式趋同,规模较小,职能不突出,产业、技术、人才的聚集程 度不够,各区基本上处于等量发展状态,经常呈现出一些分散建设,重复建设 的现象,特别是基础设施不联网,抗灾保障能力差,规模效益差。如果处理不 好,还会出现抢占耕地现象。因此,合理地规划城市布局建设就显得尤为重 要。 第四部分对淄博市城市发展前景作了前瞻。基于对淄博市城市历史和现 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淄博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环境的开发和城市自身的建 设。因此,在区域开发过程的同时,淄博市更应注重自身的建设。为此,为充 分发挥组群式城市格局的优势,建立更强大的区域中心,提高淄博市的可持性 发展水平,作者提出了自己对淄博市城市发展前景的看法和建议:第一,强化 和加快中心区——张店区的建设;第二,重点开发临淄区旅游资源,带动淄博 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三,加快城区间道路建设,增强城市区间的联系。
【关键词】:淄博 城市环境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结构 定位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K928.6
【目录】:
- <关键词>3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
- <英文关键词>5-8
- 引言8-9
- 一、淄博市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9-25
- (一)淄博市城市形成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2-17
- (二)淄博市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地理条件17-25
- 二、淄博市主要城镇形成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性25-37
- (一)五个主要城镇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规律25-35
- (二)淄博市主要城镇区划及城镇体系的形成35-37
- 三、淄博市城镇体系结构的现状分析37-42
- (一)淄博市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37-40
- (二)淄博市城镇体系结构的现状分析40-42
- 四、淄博市城市发展展望42-50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42-44
- (二)淄博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城市问题44-46
- (三)淄博市城市发展方向46-50
- 综述50-52
- 附表52-53
- 附图53-61
- 致谢61-62
- <引文>6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晨璐;长春商业区域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伟国;山东潍坊地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褚清磊;唐宋时期陕北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淄博市城镇体系定位的历史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8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