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目前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创新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各省市都在积级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而山东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历来具有区位和政策的优势,经济基础较好,且根据在近几年柳卸林等人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排名显示,山东省均位于第六位,这说明山东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相对较强。但是在鲁东、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之间创新能力是不平衡的。因此,客观分析山东省各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探讨不同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差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各地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策略,对山东省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提升自身区域创新能力,实现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就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介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而实证部分在分析了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之后,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极大不相关法和变差系数法等对前人相关研究所用的指标进行筛选,并结合山东省实际,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构建了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对2006-2012年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价。在因子分析的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三个时间节点,运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对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前文结果,发现山东省区域创新存在极化现象并对此进行探究。在进行横向差异的分析之后对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的类型差异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对各地市在做决策之时何种方式推动创新才是最有效的。最后得出了几点提升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启示。研究发现:第一,近年来,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变化并不显著,青岛、济南和烟台分列前三位。第二,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空间上整体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衰减的格局,胶东半岛是山东省区域创新集聚的地区。第三,山东省区域创新存在极化现象,而青岛和济南由于其历年创新综合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市,成为山东省的两个创新极。第四,在17地市的创新驱动力方面,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综合驱动型;淄博、东营、莱芜和滨州属于工业技术驱动型;济宁与临沂为知识文化驱动型;潍坊、德州、聊城、菏泽、日照、枣庄和泰安为政策导向驱动型。因而,可以从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政府引导并改善环境几个方面来全面提升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评价 驱动型 山东省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9-13
- 1.2.1 创新能力的定义9-10
- 1.2.2 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功能10-11
- 1.2.3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11-13
-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13-14
- 1.3.1 本文写作思路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4-18
- 2.1 创新系统理论14-16
- 2.1.1 国家创新系统14-15
- 2.1.2 区域创新系统15-16
- 2.2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16-18
- 2.2.1 增长极理论16
- 2.2.2 梯度推移理论16-18
- 第3章 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18-42
- 3.1 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18-19
- 3.1.1 山东省区域创新取得的成就18-19
- 3.1.2 山东省区域创新面临的问题19
- 3.2 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19-29
- 3.2.1 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19-24
- 3.2.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9-20
- 3.2.1.2 指标的初步选择20-22
- 3.2.1.3 指标的筛选的过程22-24
- 3.2.2 评价方法的选择24-25
- 3.2.3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5-29
- 3.3 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异29-33
- 3.4 极化效应分析33-36
- 3.4.1 区域整体创新极化效应分析34
- 3.4.2 济南及其腹地、青岛及其腹地的区域创新空间极化比较34-36
- 3.5 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类型36-42
- 3.5.1 区域创新三维驱动37-38
- 3.5.2 山东省17地市创新驱动类型分析38-42
- 3.5.2.1 综合驱动型39
- 3.5.2.2 工业技术驱动型39-40
- 3.5.2.3 知识文化驱动型40
- 3.5.2.4 政策导向驱动型40-42
- 第4章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启示42-45
- 4.1 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增加创新成果产出及转化42
- 4.2 充分整合利用区域创新资源,挖掘区域创新潜力42-43
- 4.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43
- 4.4 改善区域创新环境43-45
- 第5章 论文结论及创新之处45-47
- 5.1 论文的基本结论45
-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45-46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46
- 5.4 几个有待探讨的问题46-47
- 参考文献47-50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山风;;江苏大事(2010年1~2月)[J];江苏地方志;2010年02期
2 ;江干区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J];杭州通讯(生活品质版);2008年07期
3 文(女雩),李小建;企业网络发育程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咚;林莉;葛继平;;研发投入对辽宁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2 漆艳茹;刘云;侯媛媛;;基于专利影响因素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缪胜光;陈国宏;李美娟;;基于云理论的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薛风平;;基于LS-SVM的区域创新能力预测模型[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彬;;基于BP神经网络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研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6 沈能;;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7 潘雄锋;刘清;赵一霖;;基于企业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结构及其非线性测评模型[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沈能;刘凤朝;;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于守华;;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创新软环境对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启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N];中国工业报;2010年
2 吴红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N];新华日报;2010年
3 记者 陈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出炉[N];科技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杜颖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夺得“四连冠”[N];江苏经济报;2012年
5 通讯员 蒋历军 记者 毛庆;江苏夺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N];南京日报;2012年
6 记者 吴红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N];新华日报;2012年
7 记者 杨婧如;深圳发布区域创新能力报告[N];深圳特区报;2013年
8 记者 陈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出炉[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杨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创建国家试点城市[N];淮安日报;2014年
10 记者 肖国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五[N];浙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卢时雨;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关联性分析及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玉川;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3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陈黎;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付智;江西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7 马明;网络基础设施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枫;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良;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博雅;我国东西部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4 熊衍飞;江西省设区市区域创新能力及其提升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6 孙晓飞;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刘玉博;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2年
8 石婷;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例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吴依依;江西省11个设区市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分析与比较[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10 陈如琳;基于特征选择和支持向量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9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