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边缘城市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23:18
本文关键词:我国边缘城市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城市空间扩展,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城市扩展速度与规模被世界所瞩目。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城市空间需求旺盛,城市空间扩展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是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中国特色。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显著。 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实现了由单中心到多中心转变;同时,,我国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成熟阶段,会形成次级核心区域;其次,例如上海市正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市域空间布局,即“十五”规划中提出了“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的多级城镇发展体系,郊区城镇发展日益得到重视;再次,例如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中心城区职能的转变促进了郊区形成了新的中心。综上所述,我国边缘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 我国部分地区,如苏锡常、京沪惠等地城市化发展已经呈现出“后郊区化”的发展特征。而边缘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故在这些地区,边缘城市开始显现,并有一定发展。本文试图揭示我国已经出现了边缘城市发展的端倪。同时,通过对比美国边缘城市发展的特点,总结出我国边缘城市的形成机制,即战略化的边缘城市和企业化的边缘城市,同时得出中国边缘城市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的郊区化发展的结果,而是上文所述,很多国内的“边缘城市”是有着不同级别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干预。这是我国“边缘城市”形成的最主要的动力。最后,通过举例北京亦庄与上海周围的昆山,说明我国边缘城市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边缘城市 形成机制 发展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01;F29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1 绪论8-1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9
- 1.1.1 选题背景8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8-9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9-10
- 1.2.1 研究内容9
- 1.2.2 研究方法9-10
- 2 边缘城市的基础理论研究10-15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10-12
- 2.1.1 城市空间扩展理论10-11
- 2.1.2 边缘城市11-12
- 2.1.2.1 边缘城市的产生背景11-12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2.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2.2.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3 国外边缘城市形成发展的借鉴分析15-22
- 3.1 美国郊区化发展15-16
- 3.1.1 美国郊区化的产生15
- 3.1.2 美国郊区化的发展特点15-16
- 3.2 美国边缘城市的形成16-17
- 3.3 美国边缘城市发展特点17-22
- 3.3.1 低密度的土地开发17-19
- 3.3.2 内部空间结构19-22
- 4 我国边缘城市的形成机制与类型分析22-29
- 4.1 我国边缘城市形成的必然性22-24
- 4.1.1 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由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变化22-23
- 4.1.2 城市处于工业化成熟阶段,会形成次级核心区域23
- 4.1.3 上海市正逐步形成多层的市域空间布局23-24
- 4.1.4 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中心城区职能的转移促进郊区形成新的中心24
- 4.2 中国边缘城市的主要特征24-27
- 4.2.1 中国边缘城市发展现状24-25
- 4.2.2 发展阶段特征25-26
- 4.2.3 影响要素特征26
- 4.2.4 动力机制特征26-27
- 4.2.5 地域差异特征27
- 4.3 中国边缘城市的形成机制27
- 4.3.1 战略性的边缘城市27
- 4.3.2 企业化的边缘城市27
- 4.4 中国边缘城市的功能类型27-29
- 4.4.1 中国边缘城市的功能类型27-28
- 4.4.2 中国边缘城市的发展趋势28-29
- 5 中国边缘城市案例分析29-31
- 5.1 北京亦庄发展现状29
- 5.1.1 发展特点29
- 5.1.2 形成机制29
- 5.1.3 发展趋势29
- 5.2 苏州昆山发展现状29-31
- 5.2.1 发展特点30
- 5.2.2 形成机制30
- 5.2.3 发展趋势30-31
- 6 结论31-33
- 6.1 主要结论31-32
- 6.2 主要创新点32
- 6.3 后续研究展望32-33
- 参考文献33-35
- 致谢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耀荣;;建设卫星城——大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J];北京观察;2000年03期
2 丁文静;;新城市主义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城市问题;2006年03期
3 詹运洲;信息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J];城市问题;1998年02期
4 郭月婷;廖和平;彭征;;中国城市空间拓展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5 刘安国,杨开忠;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6 孙一飞;马润潮;;边缘城市:美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S1期
7 黄婧;;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规划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00年06期
8 吴林海,刘荣增;从“边缘城市主义”到“新城市主义”:价值理性的回归与启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3期
9 方琳娜;宋金平;岳晓燕;;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2期
10 吕刚;唐德善;;边缘城市理论对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07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边缘城市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9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