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以寺院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3-29 05:44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青海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藏传佛教文化,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与组织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不仅是对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是青海人文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是从青海藏传佛教文化中选取最能代表其特点的四个文化因子即寺院、活佛和僧侣、寺院建筑、教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六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通过对四个藏传佛教文化因子在空间的分布,采用综合的方法,划分出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3个大区;另外,通过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之间关系的研究,总结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之间存在的层级结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对青海境内藏传佛教寺院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研究,得出在青海境内,存在着玉树县和化隆县为中心的两个寺院密集区;另外,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寺院在空间上具有集中的趋势,格鲁派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和柴达木地区、宁玛派主要分布在果洛州、噶举派主要分布在玉树州;青海藏传...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青海各县宋代藏传佛教寺院分布柱状图
募?笸贫?饔谩M?青海各县元代藏传佛教寺院分布柱状图3、以化隆为中心的藏传佛教寺院密集区的形成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以化隆为中心的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密集区形成的基础。位于化隆县的丹斗寺,作为藏传佛教文化后弘期的发祥地,不仅自身的力量得到较大发展,有了广泛影响,而且还不断地将藏传佛教文化向四周传播。据《喇勤·贡巴饶赛传略》记载:玛(玛尔释迎牟尼)、藏(藏饶赛)二人晚年来到佑宁寺川口的惶水北岸,在那里的红崖上凿了山洞居住,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玛藏崖”,即今白马寺的前身。越格迥(即肴格迥)住在离这里不远的山沟中。后来他们三人到西宁城的地方圆寂。喇勤即予其地造灵塔,安放遗体。元末,当地官员李喃哥建佛殿以覆灵塔,塔上塑三贤哲之像,进行供奉。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鹏寺额为宁番寺。以其建筑高耸壮丽,雄伟挺拔,通称作大佛寺。喇勤晚年的时候,和他的师父们一样,也来到玛藏崖,在那里修建了神殿以及许多神像等各种供物,自己住在一处岩洞中,于第一绕迥的第九个年头(1035年)圆寂。人们把他的遗体涂上胶泥,塑成了神像,供在这个山洞中。①从三贤哲及其弟子喇勤,先是在较为偏僻的化隆等地潜修研习佛教经典,蓄积力量,在具有了较强的力量时,其对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就由秘密活动走向公开弘扬,由僻静处?
图7青海清代各县藏传佛教寺院分布柱状图宁玛派寺院的建造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其一是果洛的班玛、达日、甘德、久治、玛沁、玛多地区,清代建造寺院38所,其中宁玛派寺院为28所,占到果洛所建寺院的73%;其二是化隆地区,在清代化隆所建寺院共计31座,其中宁玛派寺院为21座,占到化隆所建寺院近70%。噶举派寺院主要集中在玉树治多、称多、曲麻莱、杂多、玉树、囊谦地区,在玉树清代建造的59座藏传佛教寺院中,噶举派寺院共有39座,占到玉树清代建造寺院的66%。玉树藏传佛教嘴举派的传播与发展地方与中央政治势力的支持促进了藏传佛教在玉树地区的传播公元9世纪,吐蕃政权灭亡后,青藏高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势力,玉树地区同样产生了许多各自为政的部落组织。据《囊谦王世袭谱》载,囊谦家族原居今四川省康定县一带,约在公元12世纪中叶,直哇阿鲁率其家族和部分属民迁入玉树南部地区,形成囊谦部落,其势力逐渐向玉树全境扩充。公元1175年,玉树第一代囊谦王直哇阿鲁与康区巴绒噶举派首领勒巴孕布携手合作,经多次磋商,“认为归附南宋政府,对于囊谦的发展意义重大,遂前往四川黎州(今汉源),请求黎州官员颁发管理领地文书及允准在囊谦境内修建佛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J]. 白文固. 中国藏学. 2005(03)
[2]唃厮啰政权和藏传佛教后弘期[J]. 才让吉. 青海民族研究. 2005(03)
[3]阿勒坦汗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J]. 张付新. 西藏研究. 2005(02)
[4]明代留住京师的藏传佛教僧人[J]. 杜常顺. 中国藏学. 2005(02)
[5]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性启示[J]. 华热·才华加.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6]萨迦派在元代的特殊地位[J]. 任宜敏. 浙江学刊. 2005(02)
[7]藏族建筑艺术[J]. 辛克靖. 建筑知识. 2005(01)
[8]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J]. 张伟然. 江汉论坛. 2005(01)
[9]论清政府在玉树地区推行的会盟制度[J]. 桑丁才仁. 西北民族研究. 2004(04)
[10]试论藏族建筑文化的特殊性[J]. 杨环. 中华文化论坛. 2004(04)
本文编号:3107017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青海各县宋代藏传佛教寺院分布柱状图
募?笸贫?饔谩M?青海各县元代藏传佛教寺院分布柱状图3、以化隆为中心的藏传佛教寺院密集区的形成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以化隆为中心的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密集区形成的基础。位于化隆县的丹斗寺,作为藏传佛教文化后弘期的发祥地,不仅自身的力量得到较大发展,有了广泛影响,而且还不断地将藏传佛教文化向四周传播。据《喇勤·贡巴饶赛传略》记载:玛(玛尔释迎牟尼)、藏(藏饶赛)二人晚年来到佑宁寺川口的惶水北岸,在那里的红崖上凿了山洞居住,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玛藏崖”,即今白马寺的前身。越格迥(即肴格迥)住在离这里不远的山沟中。后来他们三人到西宁城的地方圆寂。喇勤即予其地造灵塔,安放遗体。元末,当地官员李喃哥建佛殿以覆灵塔,塔上塑三贤哲之像,进行供奉。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鹏寺额为宁番寺。以其建筑高耸壮丽,雄伟挺拔,通称作大佛寺。喇勤晚年的时候,和他的师父们一样,也来到玛藏崖,在那里修建了神殿以及许多神像等各种供物,自己住在一处岩洞中,于第一绕迥的第九个年头(1035年)圆寂。人们把他的遗体涂上胶泥,塑成了神像,供在这个山洞中。①从三贤哲及其弟子喇勤,先是在较为偏僻的化隆等地潜修研习佛教经典,蓄积力量,在具有了较强的力量时,其对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就由秘密活动走向公开弘扬,由僻静处?
图7青海清代各县藏传佛教寺院分布柱状图宁玛派寺院的建造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其一是果洛的班玛、达日、甘德、久治、玛沁、玛多地区,清代建造寺院38所,其中宁玛派寺院为28所,占到果洛所建寺院的73%;其二是化隆地区,在清代化隆所建寺院共计31座,其中宁玛派寺院为21座,占到化隆所建寺院近70%。噶举派寺院主要集中在玉树治多、称多、曲麻莱、杂多、玉树、囊谦地区,在玉树清代建造的59座藏传佛教寺院中,噶举派寺院共有39座,占到玉树清代建造寺院的66%。玉树藏传佛教嘴举派的传播与发展地方与中央政治势力的支持促进了藏传佛教在玉树地区的传播公元9世纪,吐蕃政权灭亡后,青藏高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势力,玉树地区同样产生了许多各自为政的部落组织。据《囊谦王世袭谱》载,囊谦家族原居今四川省康定县一带,约在公元12世纪中叶,直哇阿鲁率其家族和部分属民迁入玉树南部地区,形成囊谦部落,其势力逐渐向玉树全境扩充。公元1175年,玉树第一代囊谦王直哇阿鲁与康区巴绒噶举派首领勒巴孕布携手合作,经多次磋商,“认为归附南宋政府,对于囊谦的发展意义重大,遂前往四川黎州(今汉源),请求黎州官员颁发管理领地文书及允准在囊谦境内修建佛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J]. 白文固. 中国藏学. 2005(03)
[2]唃厮啰政权和藏传佛教后弘期[J]. 才让吉. 青海民族研究. 2005(03)
[3]阿勒坦汗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J]. 张付新. 西藏研究. 2005(02)
[4]明代留住京师的藏传佛教僧人[J]. 杜常顺. 中国藏学. 2005(02)
[5]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性启示[J]. 华热·才华加.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6]萨迦派在元代的特殊地位[J]. 任宜敏. 浙江学刊. 2005(02)
[7]藏族建筑艺术[J]. 辛克靖. 建筑知识. 2005(01)
[8]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J]. 张伟然. 江汉论坛. 2005(01)
[9]论清政府在玉树地区推行的会盟制度[J]. 桑丁才仁. 西北民族研究. 2004(04)
[10]试论藏族建筑文化的特殊性[J]. 杨环. 中华文化论坛. 2004(04)
本文编号:3107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0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