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地域性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1 02:27
黔东南州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文化最多样最集中又富于原生态特质的地区之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加之贵州近几年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更多全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本文运用建筑史学与建筑美学交叉综合研究方法,借鉴民俗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运用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逻辑层面全面地阐释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与建筑的内涵。首先,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具体表现在适应地理条件下形成依山就势的村寨形态特征以及底层架空、层层出挑的穿斗式干阑建筑;在黔东南湿热甚至偶有旱涝的气候条件下,侗民在合理营造建筑之外其世代积累建构起来的立体河网湿地蓄水抗旱,疏浚防涝,综合减灾;在树木资源丰富的条件下,侗民在建筑建造时有着严格的采集原则,用料时大小套用,绝少浪费,做到因材施用、物尽其能。其次,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社会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先民迁徙避乱的历史使得侗民在苦难中表现出顽强的求生精神,世代相沿着“依山而寨、择险而居”的选址原则;中央王朝一步步的强权政策使得侗族人民在变革之中与汉族、苗族等多民族之间互相影响,寻求整合;特殊的历...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文化地域性格理论及其应用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对象范围
1.4.2 核心概念
1.4.3 主要内容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
2.1 适应地理环境的村落与建筑特色
2.1.1 依山就势的村寨形态
2.1.2 “天平地不平”的结构体系
2.1.3 “占天不占地”的侗居空间
2.2 契合自然气候的村落与建筑特色
2.2.1 防潮、防火、防虫
2.2.2 御寒、遮阳、挡雨
2.2.3 抗旱、防涝、减灾
2.3 运用地域材料的村落与建筑特色
2.3.1 林海杉乡、就地取材
2.3.2 因材施用、物尽其能
2.3.3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社会时代精神
3.1 于迁徙避乱历史中求生发展
3.1.1 侗族的发展印记
3.1.2 侗族迁徙历史与侗族传统村落的发展
3.1.3 侗族传统村落的选址特点
3.2 于中央强权政策中变革整合
3.2.1 中央强权政策与侗族传统村落的发展
3.2.2 汉族文化对侗族传统村落及其建筑的影响
3.2.3 苗族文化对侗族传统村落及其建筑的影响
3.3 于社会组织结构中团结自强
3.3.1 侗族传统村落的血缘组织结构
3.3.2 侗族传统村落的地缘组织结构
3.3.3 侗族传统村落血缘与地缘的转换
3.4 于农耕经济活动中塑造文化空间
3.4.1 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背景
3.4.2 农耕经济活动对村寨空间形态的影响
3.4.3 以自然为尊的信仰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人文艺术品格
4.1 延续群体聚居的民族文化特色
4.1.1 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领域性
4.1.2 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等级性
4.1.3 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向心性
4.2 追求循环永续的民族生活理想
4.2.1 低碳节能的水循环系统
4.2.2 和谐共生的稻鱼鸭生产
4.2.3 高效灵活的民居功能布局
4.3 崇尚淳朴自然的民族审美心理
4.3.1 丰富优美的自然景观
4.3.2 契合环境的公共建筑
4.3.3 生机盎然的侗族民间文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黔东南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研究[J]. 柳庆英,赵航,李慧璇,贺席燕,黄红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2]木房与砖房:传统村落场域中的文化变迁——以黔东南州为例[J]. 龚露,周真刚. 贵州民族研究. 2016(08)
[3]黔东南侗族村落景观空间结构特征比较研究[J]. 蒋长洪,王红,王志泰,何嵩涛,郑琳,王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4]黔东南州苗族与侗族吊脚楼比较研究[J]. 彭开起,王展光,范述怀,蔡萍,焦超超. 凯里学院学报. 2016(03)
[5]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J]. 唐孝祥,李越. 中国名城. 2016(06)
[6]侗族节日研究——以贵州剑河小广为例[J]. 张光红,陈慧萍. 凯里学院学报. 2016(02)
[7]黔东南苗族侗族水资源利用习惯法规则研究[J]. 徐晓光. 政法论丛. 2015(01)
[8]从有关碑文资料看清代黔东南土地与水利管理[J]. 吴大旬.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9]黔东南苗居穿斗架技艺[J]. 乔迅翔. 建筑史. 2014(02)
[10]侗居穿斗架关键技艺原理[J]. 乔迅翔. 古建园林技术. 2014(04)
博士论文
[1]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D]. 赵晓梅.清华大学 2012
[2]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季诚迁.中央民族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侗寨堂安村民居改造研究[D]. 宁晓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7
[2]文化基因视角下的黔东南侗族乡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D]. 邹伦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3]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 关格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4]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地域适应性研究[D]. 卢云.贵州大学 2015
[5]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保护研究[D]. 王早立.西南大学 2015
[6]黔东南侗族村寨建筑结构及细部研究[D]. 解娟.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7]黔东南侗族鼓楼建筑技术传承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田泽森.西南大学 2014
[8]黔东南地区侗族鼓楼建构技术及文化研究[D]. 陈鸿翔.重庆大学 2012
[9]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乡土景观研究[D]. 田井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10]黔东南民族地区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 韩洪宇.湖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69959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文化地域性格理论及其应用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对象范围
1.4.2 核心概念
1.4.3 主要内容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
2.1 适应地理环境的村落与建筑特色
2.1.1 依山就势的村寨形态
2.1.2 “天平地不平”的结构体系
2.1.3 “占天不占地”的侗居空间
2.2 契合自然气候的村落与建筑特色
2.2.1 防潮、防火、防虫
2.2.2 御寒、遮阳、挡雨
2.2.3 抗旱、防涝、减灾
2.3 运用地域材料的村落与建筑特色
2.3.1 林海杉乡、就地取材
2.3.2 因材施用、物尽其能
2.3.3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社会时代精神
3.1 于迁徙避乱历史中求生发展
3.1.1 侗族的发展印记
3.1.2 侗族迁徙历史与侗族传统村落的发展
3.1.3 侗族传统村落的选址特点
3.2 于中央强权政策中变革整合
3.2.1 中央强权政策与侗族传统村落的发展
3.2.2 汉族文化对侗族传统村落及其建筑的影响
3.2.3 苗族文化对侗族传统村落及其建筑的影响
3.3 于社会组织结构中团结自强
3.3.1 侗族传统村落的血缘组织结构
3.3.2 侗族传统村落的地缘组织结构
3.3.3 侗族传统村落血缘与地缘的转换
3.4 于农耕经济活动中塑造文化空间
3.4.1 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背景
3.4.2 农耕经济活动对村寨空间形态的影响
3.4.3 以自然为尊的信仰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人文艺术品格
4.1 延续群体聚居的民族文化特色
4.1.1 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领域性
4.1.2 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等级性
4.1.3 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向心性
4.2 追求循环永续的民族生活理想
4.2.1 低碳节能的水循环系统
4.2.2 和谐共生的稻鱼鸭生产
4.2.3 高效灵活的民居功能布局
4.3 崇尚淳朴自然的民族审美心理
4.3.1 丰富优美的自然景观
4.3.2 契合环境的公共建筑
4.3.3 生机盎然的侗族民间文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黔东南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研究[J]. 柳庆英,赵航,李慧璇,贺席燕,黄红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2]木房与砖房:传统村落场域中的文化变迁——以黔东南州为例[J]. 龚露,周真刚. 贵州民族研究. 2016(08)
[3]黔东南侗族村落景观空间结构特征比较研究[J]. 蒋长洪,王红,王志泰,何嵩涛,郑琳,王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4]黔东南州苗族与侗族吊脚楼比较研究[J]. 彭开起,王展光,范述怀,蔡萍,焦超超. 凯里学院学报. 2016(03)
[5]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J]. 唐孝祥,李越. 中国名城. 2016(06)
[6]侗族节日研究——以贵州剑河小广为例[J]. 张光红,陈慧萍. 凯里学院学报. 2016(02)
[7]黔东南苗族侗族水资源利用习惯法规则研究[J]. 徐晓光. 政法论丛. 2015(01)
[8]从有关碑文资料看清代黔东南土地与水利管理[J]. 吴大旬.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9]黔东南苗居穿斗架技艺[J]. 乔迅翔. 建筑史. 2014(02)
[10]侗居穿斗架关键技艺原理[J]. 乔迅翔. 古建园林技术. 2014(04)
博士论文
[1]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D]. 赵晓梅.清华大学 2012
[2]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季诚迁.中央民族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侗寨堂安村民居改造研究[D]. 宁晓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7
[2]文化基因视角下的黔东南侗族乡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D]. 邹伦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3]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 关格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4]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地域适应性研究[D]. 卢云.贵州大学 2015
[5]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保护研究[D]. 王早立.西南大学 2015
[6]黔东南侗族村寨建筑结构及细部研究[D]. 解娟.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7]黔东南侗族鼓楼建筑技术传承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田泽森.西南大学 2014
[8]黔东南地区侗族鼓楼建构技术及文化研究[D]. 陈鸿翔.重庆大学 2012
[9]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乡土景观研究[D]. 田井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10]黔东南民族地区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 韩洪宇.湖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69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69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