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郊区化时代新城发展与管治重构研究 ——以杭州市大江东新城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16 01:03
在经济全球化与分权化的影响下,“政治空间”逐渐显现,并作为解释城市或区域政府主体利用政治手段提升城市竞争力这一政治现象,以及政治现象的空间反映的新视角开始出现在相关研究中。在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影响下,后郊区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开始萌芽,而新城发展作为城市空间拓展、推动城镇化的重要方式也出现在后郊区化的特殊背景下。自此,“政治转变”与“空间发展”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政治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逐渐升温,而管治则成为平衡成为各主体(主要为政治主体)利益博弈的必要手段,也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实践以及学术界理论研究的重要焦点。本文以“后郊区化”与“管治重构”为理论框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上,发现现有研究对于我国新城发展的后郊区化理论论述不够充分,对新城政治空间与管治重构的发生过程研究较少,理论与实践研究存在一定脱节。为此,本文着重在“后郊区化”与“管治重构”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后郊区化进程与新城发展的整体情况,以明确具体案例新城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基本特征。在这之后,具体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和座谈等方法,对后郊区化时代下杭州市大江东新城的发展和管治重构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治空间在经济全球化中逐渐显现
1.1.2 后郊区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开始萌芽
1.1.3 新城建设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
1.1.4 管治成为平衡利益博弈的必要手段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获取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1.6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理论框架:后郊区化与管治重构
2.1 概念界定
2.1.1 郊区化
2.1.2 后郊区化
2.1.3 管治
2.2 关于后郊区化的理论研究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关于管治的理论研究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后郊区化时代我国的新城发展
3.1 我国后郊区化的发展历程
3.1.1 政府主导的被动郊区化
3.1.2 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郊区化
3.1.3 逐步转型发展的后郊区化
3.1.4 我国郊区化历程中政府的作用
3.2 后郊区化时代新城发展
3.2.1 我国新城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3.2.2 新城发展的类型与动力机制解析
3.2.3 新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3 新城发展中的管治重构
3.3.1 我国新城的管治模式
3.3.2 管治碎化与管治重构
第四章 后郊区化时代新城的管治重构:对杭州大江东新城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后郊区化中的大江东新城
4.3 大江东新城的治理重构
4.3.1 传统的政府单一纵向管理阶段(2000年以前)
4.3.2 区划调整下的单层制管治与管治碎化阶段(2000年-2009年)
4.3.3 双层制下统一组织的管治阶段(2009年至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对后郊区化中新城管治重构的理论思考
5.2.1 制度困境与管治重构的出现
5.2.2 管治重构与政治空间的转变
5.2.3 管治重构与动态的尺度重组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一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新城)发展企业问卷调查
附录二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新城)发展居民问卷调查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涵·模式·价值:中西方城市治理研究回顾、对比与展望[J]. 张衔春,单卓然,许顺才,洪世键.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2)
[2]中国城市后郊区化特征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周之聪.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3)
[3]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化经济空间——杭州、萧山地方政府博弈的实证[J]. 王志凯,史晋川.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4]南京郊区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初探[J]. 金雨泽,李禕,李焕.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2)
[5]中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演化机制研究:以南京江北地区为例[J]. 李禕,沈晓艳,龚海涵,黄贤金.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2)
[6]从开发区建设到中国特色“边缘城市”发展——南沙的实证研究[J]. 程慧,刘玉亭. 国际城市规划. 2014(04)
[7]地方政府管治下城市空间拓展——以广州市为例[J]. 吴翊朏,李郇. 人文地理. 2014(04)
[8]西方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及其启示[J]. 冯健,叶宝源. 人文地理. 2013(03)
[9]从撤县设区到区界重组——我国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新趋势[J]. 殷洁,罗小龙. 城市规划. 2013(06)
[10]中国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十年回顾与前瞻[J]. 胡燕,孙羿,陈振光. 人文地理. 2013(02)
博士论文
[1]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管治研究[D]. 刘继斌.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大城市理性扩张中的新城成长模式研究[D]. 张静.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对建国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考察[D]. 孙大志.辽宁师范大学 2007
[2]上海旧城改造中住房拆迁补偿政策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1980-2006)[D]. 郭挺.同济大学 2007
[3]新时期新城发展研究[D]. 肖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5
[4]我国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利益冲突及调整[D]. 陈铭.河海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88662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治空间在经济全球化中逐渐显现
1.1.2 后郊区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开始萌芽
1.1.3 新城建设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
1.1.4 管治成为平衡利益博弈的必要手段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获取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1.6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理论框架:后郊区化与管治重构
2.1 概念界定
2.1.1 郊区化
2.1.2 后郊区化
2.1.3 管治
2.2 关于后郊区化的理论研究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关于管治的理论研究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后郊区化时代我国的新城发展
3.1 我国后郊区化的发展历程
3.1.1 政府主导的被动郊区化
3.1.2 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郊区化
3.1.3 逐步转型发展的后郊区化
3.1.4 我国郊区化历程中政府的作用
3.2 后郊区化时代新城发展
3.2.1 我国新城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3.2.2 新城发展的类型与动力机制解析
3.2.3 新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3 新城发展中的管治重构
3.3.1 我国新城的管治模式
3.3.2 管治碎化与管治重构
第四章 后郊区化时代新城的管治重构:对杭州大江东新城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后郊区化中的大江东新城
4.3 大江东新城的治理重构
4.3.1 传统的政府单一纵向管理阶段(2000年以前)
4.3.2 区划调整下的单层制管治与管治碎化阶段(2000年-2009年)
4.3.3 双层制下统一组织的管治阶段(2009年至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对后郊区化中新城管治重构的理论思考
5.2.1 制度困境与管治重构的出现
5.2.2 管治重构与政治空间的转变
5.2.3 管治重构与动态的尺度重组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一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新城)发展企业问卷调查
附录二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新城)发展居民问卷调查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涵·模式·价值:中西方城市治理研究回顾、对比与展望[J]. 张衔春,单卓然,许顺才,洪世键.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2)
[2]中国城市后郊区化特征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周之聪.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3)
[3]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化经济空间——杭州、萧山地方政府博弈的实证[J]. 王志凯,史晋川.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4]南京郊区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初探[J]. 金雨泽,李禕,李焕.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2)
[5]中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演化机制研究:以南京江北地区为例[J]. 李禕,沈晓艳,龚海涵,黄贤金.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2)
[6]从开发区建设到中国特色“边缘城市”发展——南沙的实证研究[J]. 程慧,刘玉亭. 国际城市规划. 2014(04)
[7]地方政府管治下城市空间拓展——以广州市为例[J]. 吴翊朏,李郇. 人文地理. 2014(04)
[8]西方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及其启示[J]. 冯健,叶宝源. 人文地理. 2013(03)
[9]从撤县设区到区界重组——我国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新趋势[J]. 殷洁,罗小龙. 城市规划. 2013(06)
[10]中国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十年回顾与前瞻[J]. 胡燕,孙羿,陈振光. 人文地理. 2013(02)
博士论文
[1]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管治研究[D]. 刘继斌.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大城市理性扩张中的新城成长模式研究[D]. 张静.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对建国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考察[D]. 孙大志.辽宁师范大学 2007
[2]上海旧城改造中住房拆迁补偿政策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1980-2006)[D]. 郭挺.同济大学 2007
[3]新时期新城发展研究[D]. 肖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5
[4]我国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利益冲突及调整[D]. 陈铭.河海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88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88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