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地文化与两汉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3 21:15
本文主要讨论齐地文化与两汉文学的关系问题,由引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探讨地域文化与两汉文学的关系,并对本文的参考资料、选题依据和采用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梳理、说明。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后,本文认为探析齐地文化与两汉文学的关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两汉文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重点考察两汉齐地文化的形成历程,并界定了与之相关的概念。认为齐地文化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漫长发展和秦朝时的短暂挫折以后,已做好了在两汉时期再度辉煌的准备。第二章着重考察两汉齐地社会风习的主要表现以及齐地文人风习对两汉文学的影响。认为两汉时人已对齐地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有所认知,齐地独特风习文化的形成既得益于齐地地理环境,又受到齐地人文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宽缓阔达、足智善辩、好学尚利、夸奢自我等表现,并通过黄老道学、齐学、谶纬等体现齐地文人思维方式的学术文化对两汉文学的艺术水平、创作思维以及审美标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章探讨了两汉齐地文人的籍贯分布情况。认为受行政区划、地理区位、风俗、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文人在齐地各郡、国或是同一郡、国的不同时段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两汉地域文化的生成条件
二、两汉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三、两汉齐地文化研究资料概述
四、本文的选题依据与采用的理论方法
第一章 两汉齐地文化的相关概念与形成历程
第一节 “齐地”与“齐地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齐地”概念的界定
二、“齐地文化”的内涵解析
第二节 两汉时期“文学”的定义
一、“文学”的定义公式
二、两汉“文学”的独特内涵
第三节 先秦齐地文化的历史发展
一、史前齐地文化
二、夏商时期的齐地文化
三、西周时期的齐地文化
四、春秋时期的齐地文化
五、战国时期的齐地文化
第四节 秦始皇对齐地文化的吸收和影响
一、秦始皇对齐地文化的片面吸收
二、秦政权与战国齐地文化的扞格
第二章 齐地风习与两汉文学
第一节 两汉时人对齐地文化所具独特性的体认
一、齐地地理环境和方音的相对独立性
二、齐地风俗和学术文化的地域性
第二节 两汉齐地风习文化形成的地理动因
一、两汉齐地文化发展的地理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两汉齐地风习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两汉齐地风习文化形成的人文动因及主要表现
一、两汉齐地的主要社会风习
二、两汉齐地风习文化形成的人文动因
第四节 齐地文人风习与两汉文学发展
一、齐人多才与汉初文学的虚夸驳杂
二、齐学风行与西汉中后期文学的铺排板滞
三、谶纬兴盛与东汉文学的奇伟辞富
第三章 齐地文人的籍贯分布与两汉文学
第一节 两汉齐地文人考
第二节 两汉齐地文人的籍贯分布研究
一、两汉齐地文人分布情况及其成因
二、两汉齐地文人地域分布的变迁及其成因
三、齐地文人的籍贯分布对两汉齐地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齐地文人的谋生方式与两汉文学
第一节 两汉大一统背景下的生存方式抉择
一、两汉齐地文人出仕的主要途径
二、两汉齐地文人选择隐逸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齐地文人的谋生方式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一、齐地出仕文人及其文学表现
二、齐地未仕文人及其文学表现
三、余论
第三节 齐地文人的谋生方式对他人文学创作的贡献
一、奠定两汉文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夯实两汉文学发展的文化基础
三、补充两汉文学创作的知识和素材
第五章 齐地文人创作与两汉文学
第一节 两汉齐地文人作品的主题取向
一、美政之思
二、忧民之情
三、忠诚之心
四、贤不肖之辨
五、一己之志
第二节 两汉齐地文人的创作特征及文学贡献
一、两汉齐地文人群体的主要创作特征
二、齐地文人创作对两汉文学的贡献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封禅”溯源及战国、汉初封禅说考[J]. 杨英. 世界宗教研究. 2015(03)
[2]身份、知识与文学创作——基于汉代文学主体的思考[J]. 杨允,许志刚. 北方论丛. 2015(03)
[3]论汉代文学主体身份的社会属性[J]. 杨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4)
[4]西汉昭宣时期文人生活状况研究[J]. 龙文玲.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13(02)
[5]乡土意识对汉代文学的影响[J]. 王焕然. 南都学坛. 2014(01)
[6]殷商时期东夷文化的变迁[J]. 李龙海. 华夏考古. 2013(02)
[7]从儒家丧葬礼俗的接受过程看山东汉代墓葬[J]. 燕生东. 齐鲁文化研究. 2011(01)
[8]谶纬与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J]. 孙蓉蓉. 中国文化研究. 2011(02)
[9]东汉三辅多士的文学考察[J]. 胡旭. 学术月刊. 2010(09)
[10]论谶纬与汉赋创作的关系[J]. 冯维林. 兰州学刊. 2008(06)
本文编号:3263366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两汉地域文化的生成条件
二、两汉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三、两汉齐地文化研究资料概述
四、本文的选题依据与采用的理论方法
第一章 两汉齐地文化的相关概念与形成历程
第一节 “齐地”与“齐地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齐地”概念的界定
二、“齐地文化”的内涵解析
第二节 两汉时期“文学”的定义
一、“文学”的定义公式
二、两汉“文学”的独特内涵
第三节 先秦齐地文化的历史发展
一、史前齐地文化
二、夏商时期的齐地文化
三、西周时期的齐地文化
四、春秋时期的齐地文化
五、战国时期的齐地文化
第四节 秦始皇对齐地文化的吸收和影响
一、秦始皇对齐地文化的片面吸收
二、秦政权与战国齐地文化的扞格
第二章 齐地风习与两汉文学
第一节 两汉时人对齐地文化所具独特性的体认
一、齐地地理环境和方音的相对独立性
二、齐地风俗和学术文化的地域性
第二节 两汉齐地风习文化形成的地理动因
一、两汉齐地文化发展的地理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两汉齐地风习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两汉齐地风习文化形成的人文动因及主要表现
一、两汉齐地的主要社会风习
二、两汉齐地风习文化形成的人文动因
第四节 齐地文人风习与两汉文学发展
一、齐人多才与汉初文学的虚夸驳杂
二、齐学风行与西汉中后期文学的铺排板滞
三、谶纬兴盛与东汉文学的奇伟辞富
第三章 齐地文人的籍贯分布与两汉文学
第一节 两汉齐地文人考
第二节 两汉齐地文人的籍贯分布研究
一、两汉齐地文人分布情况及其成因
二、两汉齐地文人地域分布的变迁及其成因
三、齐地文人的籍贯分布对两汉齐地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齐地文人的谋生方式与两汉文学
第一节 两汉大一统背景下的生存方式抉择
一、两汉齐地文人出仕的主要途径
二、两汉齐地文人选择隐逸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齐地文人的谋生方式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一、齐地出仕文人及其文学表现
二、齐地未仕文人及其文学表现
三、余论
第三节 齐地文人的谋生方式对他人文学创作的贡献
一、奠定两汉文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夯实两汉文学发展的文化基础
三、补充两汉文学创作的知识和素材
第五章 齐地文人创作与两汉文学
第一节 两汉齐地文人作品的主题取向
一、美政之思
二、忧民之情
三、忠诚之心
四、贤不肖之辨
五、一己之志
第二节 两汉齐地文人的创作特征及文学贡献
一、两汉齐地文人群体的主要创作特征
二、齐地文人创作对两汉文学的贡献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封禅”溯源及战国、汉初封禅说考[J]. 杨英. 世界宗教研究. 2015(03)
[2]身份、知识与文学创作——基于汉代文学主体的思考[J]. 杨允,许志刚. 北方论丛. 2015(03)
[3]论汉代文学主体身份的社会属性[J]. 杨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4)
[4]西汉昭宣时期文人生活状况研究[J]. 龙文玲.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13(02)
[5]乡土意识对汉代文学的影响[J]. 王焕然. 南都学坛. 2014(01)
[6]殷商时期东夷文化的变迁[J]. 李龙海. 华夏考古. 2013(02)
[7]从儒家丧葬礼俗的接受过程看山东汉代墓葬[J]. 燕生东. 齐鲁文化研究. 2011(01)
[8]谶纬与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J]. 孙蓉蓉. 中国文化研究. 2011(02)
[9]东汉三辅多士的文学考察[J]. 胡旭. 学术月刊. 2010(09)
[10]论谶纬与汉赋创作的关系[J]. 冯维林. 兰州学刊. 2008(06)
本文编号:3263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6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