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
发布时间:2021-07-11 16:23
论文以对《格萨尔王传》历史性的追问为起点,将《格萨尔王传》整体上视为多康地区藏族族群对自身集体记忆的历史表述,并基于这一认识探讨该族群如何通过史诗的历史叙事生成、维持和延续族群认同。“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格萨尔王传》从最初进入汉语学界视野到成为“中国史诗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历程,分析了“史诗”概念对“格萨尔”研究的指导思路和主要倾向的影响,其中重点关注了“格萨尔”历史研究的研究目的、核心问题、操作方法和面临的困境。从对学科史的回顾中生发出论文的问题意识,即,史诗之“史”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史诗的历史性何在。在借鉴当代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关于历史与“真实”、历史与神话、历史与集体记忆、历史表述与族群认同等问题的思考的基础上,论文对史诗的历史性加以重新定位。第一章表达了本文对《格萨尔王传》性质的基本认识,认为它是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表述。为了阐明这一问题,论文分析了作为核心概念的“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内涵,追溯了《格萨尔王传》以及“格萨尔”文化和多康地区藏族族群所存在的特殊联系,解释了为什么可以把《格萨尔王传》视为一种历史表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作为历史表述的《格萨尔王传》通...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科史回顾
一、对《格萨尔王传》性质及学科归属的确定
二、西方语境中的“史诗”概念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移植
三、史诗学视野中的格萨尔研究
四、“格萨尔”历史研究
第二节 本研究的问题意识
一、史诗与历史
二、历史与集体记忆
三、历史表述与族群认同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格萨尔王传》: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表述
第一节 多康藏区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
一、作为民族地理概念的藏区
二、藏区内部区域划分
三、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概念
第二节 从“藏族史诗”到“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史诗”
一、“藏族史诗”概念的遮蔽性
二、“格萨尔”文化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联系
第三节 《格萨尔王传》与历史表述
一、一部关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从田野材料的角度看
二、《格萨尔王传》的历史意识:从史诗时间观的角度看
三、被纳入史书叙事的《格萨尔王传》:从藏族史学家的角度看
第四节 以《格萨尔王传》作为多康地区藏族族群历史表述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的社会现实基础(上)
第一节 《格萨尔王传》对社会生活基本特质的呈现
第二节 马:青藏高原游牧生活和游牧文化
一、对“赛马称王”的分析
二、《格萨尔王传》与青藏高原游牧
第三节 箭:武力扩张与财富类聚
一、战争中的箭:武力象征
二、箭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招福纳运
三、从武器到法器:武力与福运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的社会现实基础(下)
第一节 宗教信仰:地方性与民间色彩
一、佛苯斗争还是佛苯共存
二、对《格萨尔王传》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
三、多康地区藏族社会的现实宗教状况
第二节 口语文化
一、口语文化在《格萨尔王传》中的体现
二、口语文化与“格萨尔”传承
三、藏族书面文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边界的建构
第一节 边界与异族
一、族群认同的主观建构
二、体现于藏族史籍中的异族认知
三、“四天子说”与周边四邻
第二节 “上”“下”之间:基本自我定位的确立
一、汉、印、岭的并立
二、卫藏与岭地
三、岭人对汉地的认识
第三节 “四边四魔”:族群分野的形成与维持
一、不同层面的四分法
二、《格萨尔王传》中的“四魔”
三、“四魔”的异族特征
第四节 “十八大宗”:视野扩展与异族想象
一、“十八大宗”的概念
二、异族形象的建构
三、族群视野的层层扩展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小历史”:社会生活史和地方史
二、“神话历史”:历史、当下、神话、真实的交汇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格萨尔”是否历史人物之我见[J]. 角巴东主,才项多杰. 青海社会科学. 2010(03)
[2]《格萨尔》所反映的纳藏关系考略[J]. 杨福泉. 西藏研究. 2009(06)
[3]关于传统《格萨尔》早期版本[J]. 曼秀·仁青道吉. 西藏研究. 2009(05)
[4]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J]. 尹虎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清代云南瘴气环境初论[J]. 周琼.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6]宁玛派“密咒师”[J]. 东主才让. 中国藏学. 2005(02)
[7]《格萨尔王传·保卫盐海》中的姜国萨丹王”与丽江木氏土司[J]. 赵心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2)
[8]《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J]. 石硕. 西藏研究. 2004(04)
[9]“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J]. 潘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10]国外学者对《格萨尔》的搜集与研究[J]. 李连荣. 西藏研究. 2003(03)
博士论文
[1]中国《格萨尔》史诗学的形成与发展(1959—1996)[D]. 李连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本文编号:3278436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科史回顾
一、对《格萨尔王传》性质及学科归属的确定
二、西方语境中的“史诗”概念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移植
三、史诗学视野中的格萨尔研究
四、“格萨尔”历史研究
第二节 本研究的问题意识
一、史诗与历史
二、历史与集体记忆
三、历史表述与族群认同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格萨尔王传》: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表述
第一节 多康藏区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
一、作为民族地理概念的藏区
二、藏区内部区域划分
三、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概念
第二节 从“藏族史诗”到“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史诗”
一、“藏族史诗”概念的遮蔽性
二、“格萨尔”文化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联系
第三节 《格萨尔王传》与历史表述
一、一部关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从田野材料的角度看
二、《格萨尔王传》的历史意识:从史诗时间观的角度看
三、被纳入史书叙事的《格萨尔王传》:从藏族史学家的角度看
第四节 以《格萨尔王传》作为多康地区藏族族群历史表述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的社会现实基础(上)
第一节 《格萨尔王传》对社会生活基本特质的呈现
第二节 马:青藏高原游牧生活和游牧文化
一、对“赛马称王”的分析
二、《格萨尔王传》与青藏高原游牧
第三节 箭:武力扩张与财富类聚
一、战争中的箭:武力象征
二、箭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招福纳运
三、从武器到法器:武力与福运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的社会现实基础(下)
第一节 宗教信仰:地方性与民间色彩
一、佛苯斗争还是佛苯共存
二、对《格萨尔王传》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
三、多康地区藏族社会的现实宗教状况
第二节 口语文化
一、口语文化在《格萨尔王传》中的体现
二、口语文化与“格萨尔”传承
三、藏族书面文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边界的建构
第一节 边界与异族
一、族群认同的主观建构
二、体现于藏族史籍中的异族认知
三、“四天子说”与周边四邻
第二节 “上”“下”之间:基本自我定位的确立
一、汉、印、岭的并立
二、卫藏与岭地
三、岭人对汉地的认识
第三节 “四边四魔”:族群分野的形成与维持
一、不同层面的四分法
二、《格萨尔王传》中的“四魔”
三、“四魔”的异族特征
第四节 “十八大宗”:视野扩展与异族想象
一、“十八大宗”的概念
二、异族形象的建构
三、族群视野的层层扩展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小历史”:社会生活史和地方史
二、“神话历史”:历史、当下、神话、真实的交汇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格萨尔”是否历史人物之我见[J]. 角巴东主,才项多杰. 青海社会科学. 2010(03)
[2]《格萨尔》所反映的纳藏关系考略[J]. 杨福泉. 西藏研究. 2009(06)
[3]关于传统《格萨尔》早期版本[J]. 曼秀·仁青道吉. 西藏研究. 2009(05)
[4]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J]. 尹虎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清代云南瘴气环境初论[J]. 周琼.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6]宁玛派“密咒师”[J]. 东主才让. 中国藏学. 2005(02)
[7]《格萨尔王传·保卫盐海》中的姜国萨丹王”与丽江木氏土司[J]. 赵心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2)
[8]《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J]. 石硕. 西藏研究. 2004(04)
[9]“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J]. 潘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10]国外学者对《格萨尔》的搜集与研究[J]. 李连荣. 西藏研究. 2003(03)
博士论文
[1]中国《格萨尔》史诗学的形成与发展(1959—1996)[D]. 李连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本文编号:3278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7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