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 ——河陇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07:45
  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河西和陇右地区,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承担着双重角色。首先是沟通。沿着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从旧大陆的中西部传向东方,把北部和西部的草原文化渐次输入内地。同时把中华农耕文化的文明由这里输出至旧大陆的中部和西部。其次是防御。纵横于亚欧草原通道上的游牧民族,常常以掳掠的形式来弥补其内部人力、物力供应之不足。这样的行为就给周边富庶的农业地带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灾难。农耕民族为了避免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在修筑长城进行防御的同时,还在中原内地与大漠草原之间,建立了一个防御性地带,即边塞地带。河陇地区在历史上就长期担任这一职责,从历代长城由陇右至河西都有分布就可见一斑。 因此沟通和防御就成了河陇历史文化产生地域差异的驱动力。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陇历史防御的层次性,即地域形胜的分层结构,揭示了这一结构对河陇社会空间格局的控制作用。事实上,为了达到边塞地带防御的有效性,塞内农耕民族力量与塞外游牧民族力量始终在反复的拉据中寻找双方在势力在空间上的均衡点。长城防线由陇右向河西、河套的推进与退守,正是双方势力对比变化在空间上的反映。这一反复过程...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绪言
第一章 河陇地域形胜的分层地域结构
    第一节 形胜在历史区域研究中的价值
    第二节 河陇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所承担的任务
    第三节 河陇地域形胜分层结构的第一圈层
    第四节 河陇地域形胜分层结构的第二圈层
    第五节 河陇地域形胜分层结构的第三圈层
    第六节 河陇地域形胜分层结构对社会空间格局的控制
第二章 河陇汉晋学术地理区域的扩展与倒退
    第一节 从陇上到河西:汉代学术地理空间的扩张
    第二节 边塞士族与河陇魏晋地域学术的繁荣
    第三节 公元439年:河陇地域学术发展的转捩点
第三章 海侵与海退:河陇历史语言地理变迁
    第一节 河陇历史汉语方言地理变迁(1100B.C.—220A.D.)
    第二节 河陇民族政权演替与语言演变驱动力研究
    第三节 试论河陇近代语言地理格局及其形成
第四章 高原牧歌的汉化版:试论花儿流变中的多元融会及其地理格局
    第一节 花儿流变中的多元融会
    第二节 花儿流播的地域格局
    第三节 花儿地域格局的形成
第五章 河陇庶民程式化生活的时空差异(1616—1949)
    第一节 河陇婚俗地理研究
    第二节 河陇丧礼的地域分异
    第三节 河陇社会经济环境与庶民时间生活
第六章 河陇汉唐佛教地理初探
    第一节 河陇边塞环境与佛教初传
    第二节 河西汉译佛经中心的转移
    第三节 河陇石窟、寺庙和高僧的分布变迁
第七章 清代河陇民间信仰的边塞特征与地域分异
    第一节 河陇民间信仰的整体性
    第二节 河陇民间信仰的差异性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诗性空间:唐代河陇边塞诗意象地理分野研究
    第一节 诗性空间的文化地理意义
    第二节 边塞寒苦意境的意象地理构成
    第三节 边塞诗意象地理分野
    第四节 由边塞诗意象看外界对河陇文化感觉的形成
第九章 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
    第一节 河陇区域文化边界线的开拓与稳定
    第二节 河陇历史文化区域一级分界线的历史形成
    第三节 河陇历史文化的综合区划与特征
    第四节 河陇文化的边塞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人焚香为佛家礼仪说——兼论佛教在中国南方的早期传播[J]. 吴焯.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4(06)
[2]河湟花儿与藏族民歌比较研究[J]. 谈士杰.  民族文学研究. 1994(03)
[3]河西走廊的汉语方言[J]. 张盛裕.  方言. 1993(04)
[4]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戍[J]. 刘俐李.  方言. 1993(04)
[5]宁夏盐池方言的语音及归属[J]. 张安生.  方言. 1992(03)
[6]宁夏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分区[J]. 高葆泰.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4)
[7]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J]. 刘俐李,周磊.  方言. 1986(03)
[8]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J]. 张盛裕,张成材.  方言. 1986(02)
[9]敦煌音系记略[J]. 张盛裕.  方言. 1985(02)
[10]官话方言的分区[J]. 李荣.  方言. 1985(01)



本文编号:3281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81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3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