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

发布时间:2017-04-29 01:06

  本文关键词: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进行理论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人地关系的假说——地理环境引导论,并以此来对中国在历史上的领先与落后进行解释。本文将演化思想融入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评价中,重新认识地理环境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以科技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切入点,试图用地理学观点对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事实进行解释,并归纳总结出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进而通过AHP法确定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以此来说明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文明在东西方按不同方向和速度发展。 通过对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过程的分析,本文综合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文明的起源是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引导的,即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变化作为引起人地系统达到下一个平衡的“涨落”条件。 (2)文明起源之后,迫于人口和环境变化的压力,文明便开始向外扩展。各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因此各地的文明演进速度是有差异的。 (3)通过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分析,本文综合出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主要是东西向,东方文明演进过程是先东西向、后南北向。 (4)中国在文明起源阶段是落后于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但中国自秦统一后,因为地理环境上较高的隔离度和内部较多的人口数量使得中国的文明演化速度快于西方,这也是中国在封建时代保持长期领先的原因。 (5)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欧洲的地理环境因素就成为其发展资本主义的促进因素。因此,中国自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以来就开始落后于欧洲了。
【关键词】:地理环境引导论 环境变化 演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第一章 绪论7-12
  • 1.1 研究背景7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7-8
  • 1.2.1 研究目的7
  • 1.2.2 科学意义7
  • 1.2.3 现实意义7-8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框架8-11
  • 1.3.1 研究内容8
  • 1.3.2 研究方法8-10
  • 1.3.3 研究框架10-11
  • 1.4 论文研究创新之处11-12
  •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进展及“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12-19
  • 2.1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进展12-13
  • 2.2 地理环境决定论综述及其批判研究13-16
  • 2.2.1 地理环境决定论综述13-14
  • 2.2.2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研究14-16
  • 2.3 过去研究的不足之处16-17
  • 2.4 “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17-19
  • 第三章 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假说的构建19-23
  • 3.1 现代演化理论19-20
  • 3.1.1 理论综述19
  • 3.1.2 人类文明进步与系统演化的关系19-20
  • 3.2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20-21
  • 3.3 “地理环境引导论”假说的构建21-23
  • 第四章 李约瑟难题地理学解释综述23-39
  • 4.1 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23-25
  • 4.1.1 文明起源的条件23-24
  • 4.1.2 农业起源条件24-25
  • 4.2 文明演化速度差异25-28
  • 4.2.1 古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人口因素25-27
  • 4.2.2 文明传播与交流学习的可能性27-28
  • 4.3 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传播进程分析28-35
  • 4.3.1 西方文明传播基本是东西向28-32
  • 4.3.2 东方文明传播是先东西向、后南北向32-35
  • 4.4 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演化过程对比分析35-37
  • 4.4.1 起源阶段的差别35-36
  • 4.4.2 东亚的地理环境在中国领先过程中的作用36-37
  • 4.4.3 地理环境在近代文明发展中的作用37
  • 4.5 本章小结37-39
  • 第五章 基于AHP法的文明发展程度实证研究39-47
  • 5.1 文明演化程度评估模型的建立39
  • 5.2 文明演化程度评估指标说明39-41
  • 5.3 指标确定及权重41-45
  • 5.3.1 指标确定41
  • 5.3.2 权重确定41-44
  • 5.3.3 建立模型44-45
  • 5.4 结果分析45-46
  • 5.5 本章小结46-47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47-49
  • 6.1 研究结论47
  • 6.2 改进后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引导论47-48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48-49
  • 参考文献49-54
  • 附录54-61
  • 致谢61-62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中,刘精忠;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智广元;;拉卡托斯的理论检验观剖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崔建新;周尚哲;常宏;;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4 陈也奔 ,张靖硕;人类文明与自然资源[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7年03期

5 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座谈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06期

6 王立斌;;“李约瑟难题”的经典解答及理论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7 刘景华;论古代中北亚游牧民族的移动及其影响[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雷社平 ,解建仓 ,阮本清;论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变革机制中的作用[J];当代思潮;2003年04期

9 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J];地理学报;1998年02期

10 韩茂莉;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3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8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