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人群差异
本文关键词:藏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人群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众作为灾害事件最直接和最广大的承灾体,其防震减灾能力对于全社会减灾意义重大。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作为地方社会减灾能力的重要方面,分析不同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和群体之间的认知响应差异,可为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民众响应地震灾害水平,提出一些群体针对性的意见。本文以2010年4.14玉树7.1级地震为例,通过前期积累的大量问卷数据资料,讨论了玉树地区不同群体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总体情况,具体分析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教师和家长等不同群体之间的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差异,得出了相关结论:1.玉树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总体状况尚不理想,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综合变量平均得分率为0.45,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和震时自救互救的平均得分率均小于0.5。其中,震时自救互救的得分率最低,为0.41,说明玉树地区五类人群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能力有待加强。2.对玉树民众在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四个变量上的具体题目得分率进行计算,得出:在知识上民众对“震级”的掌握较好,而对于“烈度”“地震谣言的特征”及“地震前兆”等专业术语掌握不甚理想,在技能上,对“紧急医疗救护技能”和“紧急避震和逃生原则”这两题掌握最差,自救互救掌握较好的为“对不妥当、不道德行为的反应”,在震后心理情绪中,民众对“地震传言的态度”该题得分率最低,今后应加强有关此类题目知识的普及教育。3.玉树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水平和其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玉树民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程度深刻影响其对地震灾害的响应行为。与地震灾害知识相比,防震减灾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地震灾害响应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4.玉树五类目标人群间的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群体差异较为显著,具体表现在:①对男女性别进行认知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在认知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在地震灾害响应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②除震后心理/情绪外,25-30岁年龄段在其余变量上得分率最高,70岁以上人群最低。总体看来,各群体在自救互救和震后心理/情绪变量上的得分率要高于地震灾害知识变量和防震减灾技能变量。5.玉树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差异的影响因素:①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受教育程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家长在地震灾害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2个变量上都有显著影响,对教师无显著性影响。②对五类人群进行宗教信仰程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宗教信仰因素仅对初中生无显著性影响,其余4个群体都在不同变量上受宗教信仰因素的影响。③经济水平对高中生、家长的地震灾害知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生、教师和家长在防震减灾技能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在震时自救互救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震后信息/情绪上,高中生和教师受经济水平影响较为显著。④有无受灾经历分别对小学生的地震灾害知识、初中生的防震减灾技能和自救互救变量有显著影响,教师和家长在除震后信息/情绪变量外的三个变量上均受此因素的影响。而受灾经历对高中生各考察变量无显著影响。⑤受灾程度的大小对高中生的地震灾害知识及小学生的防震减灾技能有显著性影响;同时影响着小学生和高中生的震时自救互救;受灾程度影响着教师和家长的震后心理情绪,对学生群体无显著性影响。6.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议:(1)加强关于地震灾害基本知识、常识的科普宣传,特别是一些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防震减灾技能。(2)重视小学生和教育程度较低群体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玉树地区,小学生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而针对该类群体特点,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如通过广播、电视或者各类形象化的防震减灾宣传画册以及对教育水平要求低的途径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应开展和普及医疗常识和紧急医疗原则等,同时加强民众震时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和常识。(4)在震后的心理情绪恢复时期,被研究的五个群体对宗教信仰和寺院及宗教人士的安抚此两项因素的认同率较高,因此,今后的工作,应将防震减灾宣传同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相结合,也可通过寺院和宗教人士的力量,借此来提高整个玉树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
【关键词】:地震灾害 认知 响应 玉树地区 群体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绪论10-19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10-12
- 1.1.1 地方社会的减灾能力是全社会减灾能力的基础组成部分10-11
- 1.1.2 普通民众的灾害认知与响应是地方社会减灾能力的重要方面11-12
- 1.1.3 灾害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12
- 1.2 灾害认知与响应研究的国内外现状12-15
- 1.2.1 国际研究趋势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3 本论文研究范畴的界定和总体技术路线15-18
- 1.3.1.研究问题的界定15
- 1.3.2 研究区域的界定15-16
- 1.3.3 有关概念的界定16-17
- 1.3.4 总体技术路线17-18
- 1.4 论文结构18-19
-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及玉树地震灾害基本情况19-25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19-20
- 2.2 研究区人文社会经济背景20-21
- 2.3 2010年玉树Ms7.1 级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21-25
-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25-33
- 3.1 问卷调查法25-28
- 3.1.1 问卷结构设计25-26
- 3.1.2 问卷内容与选项设计26-27
- 3.1.3 调查点的选择和样本容量的确定27-28
- 3.1.4 调查实施28
- 3.2 数据处理28-33
- 3.2.1 样本基本情况28-29
- 3.2.2 变量定义与赋分规则29-32
- 3.2.3 差异性分析32-33
- 第四章玉树地区不同人群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差异33-46
- 4.1 玉树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总体特点33-39
- 4.1.1 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整体状况33-36
- 4.1.2 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结构特点36-38
- 4.1.3 认知与响应的一般关系38-39
- 4.2 玉树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人群差异39-46
- 4.2.1 目标人群间的差异39-43
- 4.2.2 针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43-46
- 第五章玉树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差异的影响因素46-51
- 5.1 现代教育影响46
- 5.2 宗教信仰影响46-47
- 5.3 经济水平影响47-48
- 5.4 受灾经历影响48-49
- 5.5 受灾程度影响49-51
- 第六章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策略分析51-56
- 6.1 玉树民众的防震减灾相关意愿51-53
- 6.2 已有认知途径分析53
- 6.3 震后心理情绪恢复53-54
- 6.4 防震减灾教育策略54-56
- 第七章结论和讨论56-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4
- 个人简历64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64
- 参与项目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锦;韩玉婷;黄蕾;;我国居民对核事故不同关注下的风险感知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4年02期
2 陈容;崔鹏;苏志满;李云贵;曾超;余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公众减灾意识调查分析[J];灾害学;2014年02期
3 张文佳;魏本勇;苏桂武;;少震弱震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西萍乡地区为例[J];地震地质;2014年01期
4 仵焕杰;苏桂武;魏本勇;田青;刘峰贵;;青海玉树地区小学生认知地震灾害现状的描述统计特点[J];地震地质;2012年04期
5 魏本勇;苏桂武;吴琼;齐文华;张文佳;;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差异——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4期
6 王东明;李永佳;陈洪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黄宝森;张云昌;胡卫建;;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5期
7 李曼;邓砚;苏桂武;;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评价[J];灾害学;2012年02期
8 沈鸿;孙雪萍;苏筠;;科技信任、管理信任及其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影响——基于长江中下游的社会调查[J];灾害学;2012年01期
9 刘寅;陈正根;张雨青;张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民族差异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10 陈正根;张雨青;刘寅;张宁;吴坎坎;;不同民族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比较的质性研究——汶川地震后对羌汉幸存者的访谈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藏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人群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