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6:07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是当今世界一种主要的人居环境。自1996年联合国《全球人类住区报告:城市化的世界》发布以来,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逐渐引发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发生迅速变化。但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这主要表现在:①中国快速城镇化建立在经济粗放增长之上,创新型社会、信息化社会建设任重道远;②受户籍制度限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半城镇化现象显著;③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④城镇化发展导致区域差异有所扩大。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出现的问题,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论文一共7章,第1-2章为绪论和理论,第3-5章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第6章为综合评价研究,第7章是结论与对策。第1章绪论,包括城市人居环境研究背景、基本概念、研究进展与述评、研究内容和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和主要创新点。第2章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社会理论和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回顾与评价,参考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卫生组织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由于人居环境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需将多维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凝聚到若干个主要方面,本文确立以居住、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三个方面间题为导向,主要运用地理学时空分析的手段做评价研究。第3章中国城市居住条件评价。回顾中国城市居住条件演化过程,分析城市居住困难群体的空间格局,发现中国城市居住困难群体仍存在一定规模。以中国特大城市上海为例,对其建国以来的居住条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上海的居住条件经历“整体居住困难-本市居住条件改善-外来人口居住问题/本市少数居住困难问题”的变化过程。利用上海“城中村”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影响居住条件的因素,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因素影响最大。第4章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环境污染过程,利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和A模式、B模式和C模式等理论对城市环境污染进行理论解释。建立环保部2014年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库对161座城市空气质量空间格局进行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空气整体污染较重,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对比1981年和2014年监测城市空气质量,发现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北高南低”的格局变化不大。从直接污染源、重大事件、地形和气候、形成原因等角度进行定性解释,进一步利用空气质量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每增加排放1吨,空气质量指数将增加9.25%-9.70%。第5章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评价。构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评价数据库,利用熵值法对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进行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发现地级以上城市整体进步较大;利用Nich指数、ESDA空间自相关和集中度指数对基础设施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团块状”分布,基础设施集中度指数缩小;利用Theil指数、GINI系数和变异系数对城市公共服务差异进行测度,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发展迅速,公共服务差异指数缩小。论文特别对上海的基础设施承载力过程进行评价研究,从地理区位、浦东开发、快速城镇化、重大事件(世博会)等角度对上海基础设施承载力变化进行了解释,结果显示上海基础设施承载力压力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第6章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回顾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标准,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特征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居住条件、城市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因素,构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6座大中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第7章结论与对策。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得出主要结论:①城市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宅配套设施拥有率有所提高,但大城市高房价和城市居住困难群体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统筹解决。②中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空气质量南北差异明显,1981-2014年城市空气污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③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差异缩小,特大城市基础设施超载。④中国36座大中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分呈现“东中西”的梯度差异特征,经济越发达,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水平相对越高。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分和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关系数达到0.620,处于强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的可持续性原则,提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关键词】:人居环境 居住条件 环境质量 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城市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21
- 第1章 绪论21-48
- 1.1 研究背景21-24
- 1.1.1 快速城镇化深刻影响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21-22
- 1.1.2 经济发展为城市人居环境进步奠定坚实基础22
- 1.1.3 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问题在中国城市再现22-24
- 1.2 基本概念24-34
- 1.2.1 城市人居环境24-26
- 1.2.2 城市病26-27
- 1.2.3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宜居城市27-34
- 1.3 研究进展与述评34-42
- 1.3.1 国内研究进展34-38
- 1.3.2 国际研究进展38-42
- 1.3.3 文献述评42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设计42-45
- 1.4.1 研究对象43
- 1.4.2 研究设计43-44
- 1.4.3 研究限制44-45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45-47
- 1.5.1 研究方法45
- 1.5.2 数据来源45-47
- 1.6 主要创新点47-48
- 第2章 理论基础48-65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48-53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49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49-50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思想:生态哲学理论50-51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引导51-53
- 2.2 城市社会理论53-56
- 2.2.1 古典社会学派理论53-54
- 2.2.2 人类生态学派理论54-55
- 2.2.3 居住分异理论55-56
- 2.3 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理论56-61
- 2.3.1 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雏形56-57
- 2.3.2 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确立57-59
- 2.3.3 国内学者对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的丰富59-60
- 2.3.4 基于多学科多视角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60-61
- 2.4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框架61-63
- 2.4.1 联合国人居署的研究框架61-62
- 2.4.2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框架62
- 2.4.3 人居环境:开放的复杂巨系统62-63
- 2.4.4 论文研究框架说明63
- 2.5 本章小结63-65
- 第3章 城市居住条件评价65-100
- 3.1 引言65
- 3.2 文献回顾65-66
- 3.3 中国城市居住条件演化特征66-72
- 3.3.1 总体居住水平显著提高66-68
- 3.3.2 住宅配套设施有所改善68-70
- 3.3.3 大城市高房价现象突出70-71
- 3.3.4 居住困难问题亟待改善71-72
- 3.4 中国城市居住困难群体空间格局72-81
- 3.4.1 住房拥挤户和无房户72-74
- 3.4.2 住宅配套设施缺失户74-78
- 3.4.3 建筑年代久远的住房78-80
- 3.4.4 城市住宅租房户规模80-81
- 3.5 上海居住条件演化过程81-89
- 3.5.1 上海居住条件演化过程81-84
- 3.5.2 居住困难群体时空分布84-87
- 3.5.3 影响上海居住条件改善的因素分析87-89
- 3.6 上海“城中村”居住条件分析89-98
- 3.6.1 调查数据90-91
- 3.6.2 “城中村”居住条件91-93
- 3.6.3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93-98
- 3.7 本章小结98-100
- 第4章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100-140
- 4.1 引言100
- 4.2 文献回顾100-101
- 4.3 环境污染问题101-108
- 4.4 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108-111
- 4.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08-109
- 4.4.2 A模式、B模式和C模式109-111
- 4.5 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析111-121
- 4.5.1 空气质量指数界定111-113
- 4.5.2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113-114
- 4.5.3 AQI空间特征114-118
- 4.5.4 AQI时间特征118-121
- 4.6 城市空气质量历史对比分析121-124
- 4.6.1 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历史状况121-123
- 4.6.2 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对比结果123-124
- 4.7 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定性分析124-133
- 4.7.1 已有研究成果124
- 4.7.2 直接污染源分析124-127
- 4.7.3 特殊事件影响分析127-130
- 4.7.4 地形和气候因素影响130-132
- 4.7.5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132-133
- 4.8 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定量分析133-138
- 4.8.1 数据库建立133-135
- 4.8.2 相关分析135
- 4.8.3 回归模型135-136
- 4.8.4 回归结果与分析136-138
- 4.9 本章小结138-140
- 第5章 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评价140-162
- 5.1 引言140
- 5.2 文献回顾140-141
- 5.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评价141-153
- 5.3.1 数据与方法141-143
- 5.3.2 总体评价143-145
- 5.3.3 城市基础设施评价145-150
- 5.3.4 城市公共服务评价150-153
- 5.4 基础设施承载力研究153-160
- 5.4.1 研究方法154
- 5.4.2 数据收集154-156
- 5.4.3 结果与分析156-160
- 5.5 本章小结160-162
- 第6章 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162-186
- 6.1 学者、住建部和EIU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162-166
- 6.1.1 国内外学者的评价方法162-165
- 6.1.2 住建部的评价方法165-166
- 6.1.3 经济学家智慧团体(EIU)的评价方法166
- 6.2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特征166-171
- 6.3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方法171-175
- 6.3.1 综合评价理论方法171-174
- 6.3.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174-175
- 6.4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175-183
- 6.4.1 主因子分析175-180
- 6.4.2 聚类分析180-183
- 6.5 本章小结183-186
- 第7章 结论与对策186-199
- 7.1 主要结论186-190
- 7.1.1 中国城市居住条件改善明显,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居住困难户186-187
- 7.1.2 中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严重,空气质量南北差异明显187-189
- 7.1.3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差异缩小,特大城市基础设施超载189
- 7.1.4 中国36座大中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分呈现“东中西”的梯度特征189-190
- 7.2 对策建议190-199
- 7.2.1 城市居住困难户的对策191-193
- 7.2.2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对策193-196
- 7.2.3 基础设施承载力的改善196-197
- 7.2.4 城市人居环境整体优化197-199
- 参考文献199-21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