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空间视角下旅游集聚区影响因素与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8 09:45
  近年来,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在全国的旅游城市中风起云涌,各大城市以旅游集聚区为空间实体发展城市旅游业;《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以培育旅游集聚区为重要任务,由此将带动旅游集聚区建设的高潮。然而理论界对旅游集聚区的研究尚属空白,在中国知网上以“旅游集聚区”为题名的检索结果仅有2010年以来的4篇相关文章,这与如火如荼的社会实践形成鲜明对比,也成为本文选题的最大动因。目前有关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研究成果均着眼于宏观层面,视角偏人文地理、旅游管理、产业经济。本文则着眼中微观并立足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解析法、系统分析法,重点研究了11种不同形态类别的旅游集聚区空间、功能、产业特征,力求为实践提供具有直接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本文首先依托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从广泛存在的旅游集群现象入手,归纳旅游集聚区空间、功能、产业、经济特征。而后运用总结归纳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实际案例的考察,从尺度、类别、形态方面总结各种类别之下的旅游集聚区特征。再次基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偏重空间形态的视角,从地理特征、旅游资源分布、道路交通、经济四方面探讨了其对旅游集聚区空间形态的影响...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空间视角下旅游集聚区影响因素与特征研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功能组团和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布局图(海南旅游政务网)

模式图,河流,模式


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埃及的尼罗河、上海的黄浦江、桂林的漓江等等。河流的地理空间特征表现在蓝绿基底组成的自然景观空间和沿岸历史文化遗迹点串接而成的文化空间。它们沿河流流域分布,结合各种旅游配套功能发展成多种空间布局模式的旅游集聚空间。河流旅游集聚空间的典型代表模式有(1)同心圆式布局模式:以严格受保护的河流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外围分别布置娱乐区,服务区。(2)社区——吸引物式布局模式:即在河流一侧空间布置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外围分散其它旅游吸引物,用交通连接服务中心和吸引物综合体与河流。(3)双核布局:基于河流保护的要求,在河流两旁发展娱乐设施和度假城镇,形成空间增长的双核。实例如长江三峡。(4)水乡模式:将水系与城镇空间融合,形成一体化发展。实例如意大利威尼斯、江苏周庄等。(5)水岸游廊模式:将河流流域用于开敞空间建设。此种空间模式常见于城镇河流滨水区,在现代城市中较为多见。实例如上海外滩、意大利弗罗伦萨的ARNO 河岸等。(如图 4-2)①

来源,作者,集聚区,京杭大运河


4)实例列举——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滨水旅游集聚区杭州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一个城市,基于城市旅游发展的需求,市政府对京河在城市流经的区位进行了以旅游为向导的功能性再造和复兴。其发展目标为旅游为导向的世界级运河开发经典。整个旅游集聚区以生活、居住、商贸与生多种功能为主,兼顾历史保护、活化与再现。(如图 5-4、5-5)是一个典型的滨图 5-1 水平空间的平行层叠性(来源:作者自绘)图 5-3 垂直空间的层次提升性(来源:作者自绘)图 5-2 水平空间的通透性(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夜休闲的景区旅游集聚区规划设计——以神农架龙降坪旅游服务中心为例[J]. 万敏,黄利华,赵军.  规划师. 2011(12)
[2]旅游资源缺失型城市的旅游集聚区规划设计——以西峡城市旅游集聚区规划设计为例[J]. 万敏,刘丽丽,赵军.  华中建筑. 2011(07)
[3]以旅游集散为动力的城市旅游集聚区规划设计——以利川市城市旅游港规划设计为例[J]. 万敏,申雪璟,赵军.  华中建筑. 2011(06)
[4]全力以赴打造“鄂西圈”的核心板块[J]. 汪立敏.  湖北旅游. 2011(01)
[5]华侨城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实证分析[J]. 祁永卓.  德州学院学报. 2010(06)
[6]天津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及其优化开发策略[J]. 田至美,文一惠.  资源与产业. 2010(01)
[7]区域旅游时空战略:基于空间组织系统的理论分析[J]. 毛焱,梁滨,刘承良.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01)
[8]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研究[J]. 欧阳艳华.  中国集体经济. 2009(31)
[9]打造古城核心旅游集聚区的新“平江图”[J]. 蔡丽新.  江南论坛. 2009(09)
[10]区域旅游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分析[J]. 聂献忠.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博士论文
[1]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 吴国清.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 卞显红.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 王丽铭.北京交通大学 2011
[2]历史文化名城护城河域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D]. 肖立胜.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河流旅游功能构建与产品开发研究[D]. 王守书.上海师范大学 2009
[4]苏州地区水乡古镇空间拓展研究[D]. 谢小敏.苏州科技学院 2008
[5]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杨伟容.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湖北古镇空间形态解析及其整合性保护研究[D]. 宋阳.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榆林市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陈培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8]大西安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D]. 韩刚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9]历史古镇保护与规划研究[D]. 祁艳.东南大学 2005
[10]旅游产业集群研究[D]. 庄军.华中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11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11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d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