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景文化典型语汇解析及相关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8 20:08
中国地景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思想底蕴、视觉感知空间格局为核心的“因借”自然山水的中国传统风景营建智慧。作为早期西部地景文化中心的陕西地区,产生了众多能代表地景文化核心内涵并且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景文化风景营建智慧语汇,表现在众多文学作品及相关典型实践活动中,于《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一书中做了纲要性阐述,需进一步对语汇进行梳理、深入研究、丰富语汇内涵及影响,一方面可以实现地景文化在理论与案例层面的补充与发展,另一方面为各类地景遗存的保护以及现代景观设计在营建理念、理法方面提供借鉴。因此,本论文以承载中国传统风景营建智慧的陕西地景文化典型语汇梳理与研究为切入点,以相关案例研究为手段,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对语汇包含的传统风景营建智慧进行总结,主要的内容与结论如下:内容:1)按照时间脉络,筛选出发源于陕西、在中国地景文化产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战国至汉唐时代)能代表地景文化核心内涵并且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得到不同程度继承和发展的地景文化风景营建理念、理法语汇;进而基于地景文化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界定语汇构建层面、对语汇进行分类(理念、理法语汇,其中理法语汇又分为:因借自然山体、水体及模山范水...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景文化语汇生成机制示意图
哲理。[47]以及人工工程与自然景观的“构景”方式为成景和观景(于其上之观望),因此,将视觉感知地景空间格局分为两方面:①当进行人工工程选址构景(成景)时,基于景象空间构景(地景文化当代设计语境)的视觉感知。即景的构成是由视觉的“望远”而成,唐柳宗元提到“视雍则志滞”,望远与人的精神陶冶关系密切,表现了中国地景景象构成的深远视觉需要、精神的想象和象征意义,望远的远景一般由山体及天际线形成,亦或是树丛林冠线,即借势成景,人工构筑“冠山”“包山”“因山”而建,皆由山而得,作为图2.2视觉感知空间格局内涵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3景象空间构景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九成宫现状照片自绘前景(水面)远景(山脉)中景(景桥)
昂凸劬埃ㄓ谄渖现??望),因此,将视觉感知地景空间格局分为两方面:①当进行人工工程选址构景(成景)时,基于景象空间构景(地景文化当代设计语境)的视觉感知。即景的构成是由视觉的“望远”而成,唐柳宗元提到“视雍则志滞”,望远与人的精神陶冶关系密切,表现了中国地景景象构成的深远视觉需要、精神的想象和象征意义,望远的远景一般由山体及天际线形成,亦或是树丛林冠线,即借势成景,人工构筑“冠山”“包山”“因山”而建,皆由山而得,作为图2.2视觉感知空间格局内涵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3景象空间构景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九成宫现状照片自绘前景(水面)远景(山脉)中景(景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地景营造的“龙门”模式及其研究方法论探讨[J]. 张涛. 建筑与文化. 2018(12)
[2]山不违人:一种强调人在构建山水秩序中主动性的规划理念[J]. 徐玉倩,王树声,李小龙,石璐. 城市规划. 2018(05)
[3]踞山:一种依凭山地形胜构建城市格局的方式[J]. 严少飞,王树声,李小龙,石璐. 城市规划. 2018(04)
[4]黠缀:一种点化自然之巧提振城市格局的方法[J]. 王树声,石璐,李小龙,张瑶. 城市规划. 2018(02)
[5]全形:一种追求城市与山川形势整体合宜的规划模式[J]. 王凯,王树声,来嘉隆,李小龙. 城市规划. 2018(01)
[6]因势赋形:一种因循大地形势构建城市形态的方式[J]. 王树声,李小龙,蒋苑. 城市规划. 2017(10)
[7]山泽通气:一种汇通城市与山水环境的规划理念[J]. 崔陇鹏,王树声,崔凯,来嘉隆. 城市规划. 2017(09)
[8]四望:一种自然山水环境的体察寻胜方式[J]. 王树声,李小龙,蒋苑. 城市规划. 2017(05)
[9]一方之望:一种朝暮山水的规划模式[J]. 王树声,石璐,李小龙. 城市规划. 2017(04)
[10]探寻融入风景的水利建设之路——以杭州西湖为例[J]. 张亚琼,周晨. 安徽农业科学. 2016(32)
博士论文
[1]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研究[D]. 王君.南京艺术学院 2016
[2]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研究[D]. 成亮.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韩城传统县域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 张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4]中国风景园林传统水景理法研究[D]. 陈云文.北京林业大学 2014
[5]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 熊瑶.北京林业大学 2010
[6]北欧现代主义园林设计语言研究:1920-1970[D]. 蒙小英.北京林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终南山北麓佛寺地景空间格局调查分析研究[D]. 孔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2]基于地域特征的汉中传统民居建筑研究[D]. 周菲.长安大学 2018
[3]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唐昭陵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 张润.西北大学 2017
[4]文化视角下丰镐遗址周边区域的空间意境营造[D]. 方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5]西安杜陵原地貌特征对周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D]. 何希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6]黄河流域陕西段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D]. 王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7]运河文化景观设计语言研究[D]. 王璐璐.华东理工大学 2015
[8]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D]. 刘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9]中国地景文化视角下“长安六爻”起源、演变与现状研究[D]. 王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10]关联理论下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语用研究[D]. 杨靓辰.中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12484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景文化语汇生成机制示意图
哲理。[47]以及人工工程与自然景观的“构景”方式为成景和观景(于其上之观望),因此,将视觉感知地景空间格局分为两方面:①当进行人工工程选址构景(成景)时,基于景象空间构景(地景文化当代设计语境)的视觉感知。即景的构成是由视觉的“望远”而成,唐柳宗元提到“视雍则志滞”,望远与人的精神陶冶关系密切,表现了中国地景景象构成的深远视觉需要、精神的想象和象征意义,望远的远景一般由山体及天际线形成,亦或是树丛林冠线,即借势成景,人工构筑“冠山”“包山”“因山”而建,皆由山而得,作为图2.2视觉感知空间格局内涵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3景象空间构景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九成宫现状照片自绘前景(水面)远景(山脉)中景(景桥)
昂凸劬埃ㄓ谄渖现??望),因此,将视觉感知地景空间格局分为两方面:①当进行人工工程选址构景(成景)时,基于景象空间构景(地景文化当代设计语境)的视觉感知。即景的构成是由视觉的“望远”而成,唐柳宗元提到“视雍则志滞”,望远与人的精神陶冶关系密切,表现了中国地景景象构成的深远视觉需要、精神的想象和象征意义,望远的远景一般由山体及天际线形成,亦或是树丛林冠线,即借势成景,人工构筑“冠山”“包山”“因山”而建,皆由山而得,作为图2.2视觉感知空间格局内涵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3景象空间构景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九成宫现状照片自绘前景(水面)远景(山脉)中景(景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地景营造的“龙门”模式及其研究方法论探讨[J]. 张涛. 建筑与文化. 2018(12)
[2]山不违人:一种强调人在构建山水秩序中主动性的规划理念[J]. 徐玉倩,王树声,李小龙,石璐. 城市规划. 2018(05)
[3]踞山:一种依凭山地形胜构建城市格局的方式[J]. 严少飞,王树声,李小龙,石璐. 城市规划. 2018(04)
[4]黠缀:一种点化自然之巧提振城市格局的方法[J]. 王树声,石璐,李小龙,张瑶. 城市规划. 2018(02)
[5]全形:一种追求城市与山川形势整体合宜的规划模式[J]. 王凯,王树声,来嘉隆,李小龙. 城市规划. 2018(01)
[6]因势赋形:一种因循大地形势构建城市形态的方式[J]. 王树声,李小龙,蒋苑. 城市规划. 2017(10)
[7]山泽通气:一种汇通城市与山水环境的规划理念[J]. 崔陇鹏,王树声,崔凯,来嘉隆. 城市规划. 2017(09)
[8]四望:一种自然山水环境的体察寻胜方式[J]. 王树声,李小龙,蒋苑. 城市规划. 2017(05)
[9]一方之望:一种朝暮山水的规划模式[J]. 王树声,石璐,李小龙. 城市规划. 2017(04)
[10]探寻融入风景的水利建设之路——以杭州西湖为例[J]. 张亚琼,周晨. 安徽农业科学. 2016(32)
博士论文
[1]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研究[D]. 王君.南京艺术学院 2016
[2]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研究[D]. 成亮.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韩城传统县域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 张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4]中国风景园林传统水景理法研究[D]. 陈云文.北京林业大学 2014
[5]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 熊瑶.北京林业大学 2010
[6]北欧现代主义园林设计语言研究:1920-1970[D]. 蒙小英.北京林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终南山北麓佛寺地景空间格局调查分析研究[D]. 孔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2]基于地域特征的汉中传统民居建筑研究[D]. 周菲.长安大学 2018
[3]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唐昭陵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 张润.西北大学 2017
[4]文化视角下丰镐遗址周边区域的空间意境营造[D]. 方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5]西安杜陵原地貌特征对周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D]. 何希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6]黄河流域陕西段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D]. 王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7]运河文化景观设计语言研究[D]. 王璐璐.华东理工大学 2015
[8]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D]. 刘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9]中国地景文化视角下“长安六爻”起源、演变与现状研究[D]. 王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10]关联理论下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语用研究[D]. 杨靓辰.中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12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1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