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GIS的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8 10:06
本文选取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1986、1993、2003年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地物的光谱特征,采用分层提取和PCA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研究区1986~2003年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在GIS的支持下,分析了近17年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过程,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特征,对未来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运用主成分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导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建立了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AHP分析方法,通过GIS制图,对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地物的光谱特征,采用PCA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的多级分层综合分类方法实现了对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自动分类,分类总精度达到了84%以上,Kappa指数达到0.77以上,分类精度较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信息提取方法。2.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面积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近3/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之和不及总面积的1/4;未利用土地中...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与范围Fig.3-1ThelocationandrangeofagricultureandpasturageinterlacedzoneofnorthernShaanXi
49从图 5-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县区分异程度来看,1986~1993 年靖边和横山土程度减轻最明显,减轻的县区主要是东南部为黄土丘陵山地和北部为毛乌素沙沙区。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减轻主要是为治理沙漠南侵,减少东南部水土流失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政策措施所致。从 1993~2003 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神木、府谷和横山土地利用程度也有所增加县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增加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加快所致,特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神木、府谷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对矿产资源的用,加快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是 90 年代中后期实施建设山川秀美工程图 5-2 1986-2003 年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的县区分异Fig.5-2 Spatial variation of land use degree and the changes in county of theecotone agri-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ern Shaanxi from 1986 to 2003
54图 5-3 1986-1993 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化特征Fig.5-3 Changing spatial character of main land use types in 1986-199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MARKOV理论的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预测[J]. 牛星,欧名豪. 经济地理. 2007(01)
[2]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J]. 王振祥,朱晓东,石磊,李杨帆,汪家权,贾良清. 应用生态学报. 2006(12)
[3]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未来趋势预测及其调控研究[J]. 张滢,丁建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06)
[4]基于Markov模型的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盐碱化预测研究[J]. 李建平,赵江洪,张柏,王宗明,宋开山,郑树峰.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6(04)
[5]基于灰色预测法的芜湖市耕地变化研究[J]. 李祥,王心源,顾继光,张广胜.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5)
[6]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修正研究——以芜湖市耕地为例[J]. 李祥,王心源,顾继光,韩双旺,张广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05)
[7]21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变化趋势[J]. 李爱敏,韩致文,许健,马绍休,黄翠华. 地理学报. 2006(09)
[8]新开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生态学意义[J]. 张国坤,邓伟,宋开山,刘吉平,张力宏,李方. 生态学报. 2006(09)
[9]西部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以铜川市为例[J]. 杨勇,任志远,赵昕,张艳芳. 生态学杂志. 2006(09)
[10]干旱区绿洲LUCC马尔柯夫过程分析——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J].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赵睿,丁建丽,何祺胜,瓦哈甫.哈力克. 干旱区地理. 2006(04)
博士论文
[1]中国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影响遥感研究[D]. 延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RS和GIS的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荒漠化动态监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贾科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23946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与范围Fig.3-1ThelocationandrangeofagricultureandpasturageinterlacedzoneofnorthernShaanXi
49从图 5-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县区分异程度来看,1986~1993 年靖边和横山土程度减轻最明显,减轻的县区主要是东南部为黄土丘陵山地和北部为毛乌素沙沙区。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减轻主要是为治理沙漠南侵,减少东南部水土流失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政策措施所致。从 1993~2003 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神木、府谷和横山土地利用程度也有所增加县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增加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加快所致,特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神木、府谷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对矿产资源的用,加快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是 90 年代中后期实施建设山川秀美工程图 5-2 1986-2003 年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的县区分异Fig.5-2 Spatial variation of land use degree and the changes in county of theecotone agri-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ern Shaanxi from 1986 to 2003
54图 5-3 1986-1993 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化特征Fig.5-3 Changing spatial character of main land use types in 1986-199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MARKOV理论的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预测[J]. 牛星,欧名豪. 经济地理. 2007(01)
[2]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J]. 王振祥,朱晓东,石磊,李杨帆,汪家权,贾良清. 应用生态学报. 2006(12)
[3]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未来趋势预测及其调控研究[J]. 张滢,丁建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06)
[4]基于Markov模型的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盐碱化预测研究[J]. 李建平,赵江洪,张柏,王宗明,宋开山,郑树峰.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6(04)
[5]基于灰色预测法的芜湖市耕地变化研究[J]. 李祥,王心源,顾继光,张广胜.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5)
[6]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修正研究——以芜湖市耕地为例[J]. 李祥,王心源,顾继光,韩双旺,张广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05)
[7]21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变化趋势[J]. 李爱敏,韩致文,许健,马绍休,黄翠华. 地理学报. 2006(09)
[8]新开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生态学意义[J]. 张国坤,邓伟,宋开山,刘吉平,张力宏,李方. 生态学报. 2006(09)
[9]西部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以铜川市为例[J]. 杨勇,任志远,赵昕,张艳芳. 生态学杂志. 2006(09)
[10]干旱区绿洲LUCC马尔柯夫过程分析——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J].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赵睿,丁建丽,何祺胜,瓦哈甫.哈力克. 干旱区地理. 2006(04)
博士论文
[1]中国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影响遥感研究[D]. 延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RS和GIS的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荒漠化动态监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贾科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23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23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