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南部地区民居建筑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1 04:01
“建筑不是艺术,而是一种自然功能。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从大地中生长。”这是一种文化与生命水乳交融的状态[1]。探究建筑的形式,不过是满足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发掘形式后面的文化特质,则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帮助我们掌握中国建筑的主体价值。了解主体价值的所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才不致失掉民族的特质。作为基层社会与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民居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折射出人与地域环境及社会环境种种作用力的互动关系,表达了该地域人们的共同心理。本文运用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将地域生活圈作为基本研究范围,探讨了太行山南部地区的民居建筑及地域社会文化背景。文中分析了太行山南部地区民居居住模式与该地域社会的宗族组织、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试图更全面地掌握太行山南部地区民居建筑模式形成及衍化过程。太行山南部地区地域广大,由于地域特点的不同及人口的流动性,在该地域下属的各分区民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对该地域民居的基本型制做了总结,归纳为“窄四合院型”、“两甩袖型”、“窑洞”、“土坯住宅”及“石板房”五种基本类型,并且从地域等方面探讨了各种模式及其衍化变异,...
【文章来源】: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太行山南部地区位置示意
必须适应汉族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化和统治制层的汉化过程。其次,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统治中心大区域性的迁徙、调动。少数民族作为整体瓦解后,之中,以极快的速度融于汉族之中。另一方面,也大朝时期汉民族发展另一个重要标志之一是汉民族活动大批南迁与南方诸族融合(图 2-1)。这种汉族与诸除了民族隔阂,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接触频繁
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坝上高原属蒙古高原一部分,平均海拔1200-1500米,占全省总面积 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 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 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客家建筑文化研究[J]. 余英.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1)
[2]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J]. 苏秉琦. 考古. 1991(12)
[3]略论汉民族的形成[J]. 贾敬颜. 文史知识. 1987 (02)
[4]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J]. 曹树基. 中国农史. 1985(04)
[5]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构成[J]. 田昌五,马志冰. 中国史研究. 1992 (03)
硕士论文
[1]马丕瑶府第研究[D]. 张大伟.河南大学 2007
[2]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D]. 渠滔.河南大学 2007
[3]山西晋中传统民居的生态性研究[D]. 韩朝炜.大连理工大学 2006
[4]太行山民居建筑文化观念研究[D]. 刘芳.河北师范大学 2006
[5]河北井陉县于家村传统聚落初探[D]. 魏雪琰.华中科技大学 2005
[6]传统聚落的演变·聚落传统的传承[D]. 安玉源.清华大学 2004
[7]阳城上庄村聚落及民居形态分析[D]. 康峰.太原理工大学 2003
[8]晋中南地区传统民居砖石装饰构件的研究[D]. 刘铁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
[9]丁村聚落及其民剧形态分析[D]. 潘明率.太原理工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29740
【文章来源】: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太行山南部地区位置示意
必须适应汉族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化和统治制层的汉化过程。其次,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统治中心大区域性的迁徙、调动。少数民族作为整体瓦解后,之中,以极快的速度融于汉族之中。另一方面,也大朝时期汉民族发展另一个重要标志之一是汉民族活动大批南迁与南方诸族融合(图 2-1)。这种汉族与诸除了民族隔阂,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接触频繁
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坝上高原属蒙古高原一部分,平均海拔1200-1500米,占全省总面积 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 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 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客家建筑文化研究[J]. 余英.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1)
[2]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J]. 苏秉琦. 考古. 1991(12)
[3]略论汉民族的形成[J]. 贾敬颜. 文史知识. 1987 (02)
[4]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J]. 曹树基. 中国农史. 1985(04)
[5]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构成[J]. 田昌五,马志冰. 中国史研究. 1992 (03)
硕士论文
[1]马丕瑶府第研究[D]. 张大伟.河南大学 2007
[2]巩义康百万庄园研究[D]. 渠滔.河南大学 2007
[3]山西晋中传统民居的生态性研究[D]. 韩朝炜.大连理工大学 2006
[4]太行山民居建筑文化观念研究[D]. 刘芳.河北师范大学 2006
[5]河北井陉县于家村传统聚落初探[D]. 魏雪琰.华中科技大学 2005
[6]传统聚落的演变·聚落传统的传承[D]. 安玉源.清华大学 2004
[7]阳城上庄村聚落及民居形态分析[D]. 康峰.太原理工大学 2003
[8]晋中南地区传统民居砖石装饰构件的研究[D]. 刘铁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
[9]丁村聚落及其民剧形态分析[D]. 潘明率.太原理工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29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2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