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董志塬典型地坑聚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08:08

  本文关键词:董志塬典型地坑聚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反映民族文化意识以及物质文明发展进程的聚居环境,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物质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演进及其特征,它不仅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法,还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一个与都市生活截然相反的生活空间。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聚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聚落类型,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聚居形式。董志塬位于黄土高原的中部,有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在董志塬上分布着大量的聚居聚落,这些聚落的存在和发展是对传统聚落结构传承和延续。 本文基于对当代聚落发展的思考和对传统聚落营造的认识,以董志塬典型地坑聚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典型地坑聚落的分布规律和营造思想,分析总结出地坑聚落的特征。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中国窑洞、地坑院、传统聚落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出董志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的人居发展历程。其次,通过系统研究、分类分析、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研究、总结归纳的方法,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董志塬地域范围内分布的地坑聚落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地域的不同分区块进行分析,区块内不同分布形式的典型地坑聚落分为分散型、聚集型、半聚集型三种;通过实例分析,对这三种类型中典型聚落的分布规律和营造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典型聚落的自然社会环境、聚落的结构、地上部分的空间组织、典型建筑、支撑系统、信仰与聚落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通过这些研究分析总结出地坑聚落的特征。最后,在对传统聚落的特征和营造思想的认识下,对当代聚落的发展进行思考,,明确地坑聚落的现代意义,最终树立对传统聚落保护的思想意识。 本文主要对董志塬现存地坑聚落稳定阶段进行调查研究,明确了典型聚落分布的地理位置,并对典型聚落中的居住建筑进行测绘,这些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地坑聚落 董志塬 地坑院 人居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2.29;K928.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6
  • 1.1 课题的提出10-12
  • 1.1.1 对当代聚落发展的思考10-11
  • 1.1.2 对传统聚落营造的认识11-12
  • 1.2 研究的对象与意义12-14
  • 1.2.1 研究对象12
  • 1.2.2 研究的意义12-14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14-20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4-18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8-20
  •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20-22
  • 1.4.1 系统研究法21
  • 1.4.2 分类分析法21
  • 1.4.3 定性研究法21
  • 1.4.4 定量研究法21
  • 1.4.5 比较研究的方法21-22
  • 1.4.6 总结归纳法22
  • 1.5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22-24
  • 1.5.1 研究的内容22
  • 1.5.2 论文研究框架22-24
  • 1.6 研究的基础理论24-25
  • 1.6.1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24-25
  • 1.6.2 可持续发展理论25
  • 1.7 小结25-26
  • 2 董志塬环境特征与人居发展历程26-38
  • 2.1 董志塬环境特征26-32
  • 2.1.1 董志塬生态环境特征26-29
  • 2.1.2 自然山水环境29-32
  • 2.2 人居发展历程32-37
  • 2.2.1 城市发展历程32-34
  • 2.2.2 乡村聚落发展历程34-37
  • 2.3 小结37-38
  • 3“地坑聚落”释义与董志塬地坑聚落调查38-56
  • 3.1 “地坑聚落”释义38-39
  • 3.2 董志塬地坑聚落调查39-52
  • 3.2.1 董志塬地区窑洞聚落分布及类型:39-44
  • 3.2.2 董志塬地坑聚落分布44-52
  • 3.2.3 董志塬地坑聚落产生的原因52
  • 3.3 地坑聚落类型52-54
  • 3.3.1 传统聚落分布规律及类型52-53
  • 3.3.2 地坑聚落类型53-54
  • 3.4 小结54-56
  • 4 典型地坑聚落分析56-82
  • 4.1 典型地坑聚落的类型分析56-66
  • 4.1.1 分散型地坑聚落56-57
  • 4.1.2 聚集型地坑聚落57-66
  • 4.1.3 半聚集型地坑聚落66
  • 4.2 典型聚落构成要素分析66-81
  • 4.2.1 自然社会环境66-67
  • 4.2.2 聚落结构67-68
  • 4.2.3 地上部分的空间组织68-69
  • 4.2.4 典型建筑分析——地坑院69-79
  • 4.2.5 支撑系统79-80
  • 4.2.6 信仰与聚落文化80-81
  • 4.3 小结81-82
  • 5 地坑聚落特征研究82-92
  • 5.1 分布规律82-85
  • 5.1.1 黄土高原范围内分布规律和特征82-85
  • 5.1.2 董志塬范围内分布规律85
  • 5.2 营造思想85-87
  • 5.2.1 因地制宜,物尽其用85
  • 5.2.2 冬暖夏凉,节约能源85-86
  • 5.2.3 减法构筑,造价低廉86
  • 5.2.4 融入自然,天人合一86-87
  • 5.2.5 健康人居,安全环保87
  • 5.3 典型建筑87-90
  • 5.3.1 建筑类型87
  • 5.3.2 营造技巧87-89
  • 5.3.3 局限性89-90
  • 5.5 小结90-92
  • 6 现代启示与思考92-98
  • 6.1 当代聚落发展与地坑聚落的挑战92-94
  • 6.1.1 当代聚落的发展92-93
  • 6.1.2 地坑聚落的挑战93-94
  • 6.2 地坑聚落的现代意义94-95
  • 6.2.1 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94
  • 6.2.2 对耕地资源的保护94-95
  • 6.2.3 生态民居,绿色人居环境95
  • 6.3 保护与思考95-97
  • 6.3.1 对传统地坑聚落的保护95-96
  • 6.3.2 对未来地坑聚落营造的思考96-97
  • 6.4 小结97-98
  • 7 结语98-100
  • 致谢100-102
  • 参考文献102-106
  • 图表目录106-1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继尧,王军,侯燕;黄土窑洞庄园的移植与再创作[J];地下空间;2000年03期

2 林丽艳;卜风贤;;浅谈传统乡村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J];北京农业;2011年06期

3 黄芳;浅议我国传统民居旅游资源[J];武陵学刊;1997年06期

4 田银生,吴晨;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J];城市规划;2002年07期

5 刘晓星;;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的有机演进途径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6 刘家明,陶伟,郭英之;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7 师谦友;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年01期

8 尚兵,王作元,高平印,雷苏文;甘肃东部地区居民窑洞中的氡浓度调查[J];辐射防护;1995年06期

9 唐相龙;黄土高原县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重建研究——以甘肃省合水县为例[J];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志刚;干旱区地表结构与城镇体系空间格局[J];甘肃科学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文波;历史时期董志塬地貌演变过程及其成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董志塬典型地坑聚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4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9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