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晋南地区镇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04:09
本文关键词:清代晋南地区镇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旨在用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清代晋南地区的镇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揭示清代黄土高原地区镇存在与发展规律的一个侧面,为当前山西镇的发展提供历史凭据。经研究,本文认为: 在我国古代,由于时空的演变,“镇”的地理表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镇”并不专指商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镇类型的划分可因标准不同而异,判定镇的职能当是研究的第一步。在具体操作中,拓展镇为经济型镇级中心地和非经济型镇聚落将有利于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在界定商镇属性时,应避免以点代面,以量变代替质变的倾向,鼓励加强镇与乡村关系的研究,这是实现镇研究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清代晋南地区的村镇关系表现为:镇隶属于乡里,却又处处显示出优越性来。从镇的历史演变分析,镇来源于前代的军事关镇,或在普通的村庄堡寨基础上自发形成,即使存在部分由官方扶植而形成的镇也始终以村落固有的形式发展延续。然而,镇在人口和规模上却远远超过了普通村落,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功能奠定了镇乡土中央性的地位。简言之,镇虽囿于乡村的范畴,却实际为乡村聚落的中心地。 清代晋南的镇在类型上主要为单功能镇,也有部分多功能镇,而商贸性质的镇占主体;镇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于谷地、河流两岸、驿路与孔道沿线,在空间分布上以蒲州府境内的镇分布密度为最大,而整个晋南地区内镇离县城距离的分布情况呈抛物线状态,其中,商业性质的镇密集于距县城10~40里的范围;到清代后期,晋南地区未见记载的镇有12个,新增加了62个,仍以商贸性质的镇和驿递性质的镇为主。 清代晋南地区的集会发展停滞不前,,发育程度较低,集会的数量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集市内部各层次市场间的数量比例失调,州县集市数量偏多,集镇与村集数量有限;庙会以多、广、散的分布格局及具有较高频率的会期,对集镇,尤其是村集起了极大的替代作用;有清一代,晋南的集市发展徘徊不前,集会发展纠合并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集会发展形式,这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清代 晋南地区 镇 集会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9;K928.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前言7-10
- 一、选题意义7
- 二、研究现状7-8
- 三、研究对象8-9
- 四、研究思路9
- 五、研究目的9-10
- 第二章 基于当前“镇”研究的思考10-19
- 第一节 镇的时空演变10-12
- 第二节 镇类型与镇研究12-14
- 第三节 商镇属性的争论14-19
- 第三章 清代晋南地区的村镇关系19-29
- 第一节 “镇”记载的统一思想19-24
- 第二节 “镇”孕育于乡村土壤24-26
- 第三节 “镇”实为乡村中心地26-29
- 第四章 清代晋南镇的类型、分布与发展29-42
- 第一节 清代晋南镇的类型29-34
- 第二节 清代晋南镇的分布34-38
- 第三节 清代晋南镇的发展38-42
- 第五章 清代晋南集会的数量分析42-60
- 第一节 清代晋南集会的场址数量42-47
- 第二节 清代晋南集会的集日数量47-55
- 第三节 清代晋南集会的发展55-60
- 第六章 结语60-61
- 参考文献61-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武少锋;清代陇东地区市镇发展和集市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雄艳;走西口移民与晋蒙交汇区村落的民俗文化变迁[D];山西大学;2010年
3 梁新堂;17至20世纪广西大乌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晋南地区镇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