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元明时期胶莱运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06:03

  本文关键词:元明时期胶莱运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元明时期的胶莱运河。元明两代,正值漕运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早在南宋就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转移,元朝将都城定在中国北方,积极扩充版图,对外征伐与国家运转都需要大量的物资保障,漕运问题凸显。明代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移到北京,存在同样的困境。此时他们有两种选择,海运或河运。对于海运而言,山东半岛成山角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对于河运而言,黄河不时改道,冲击大运河,淤塞河道,麻烦不断。在海运与河运的竞争中,胶莱运河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开凿,元世祖时期和明嘉靖年间,然而两次开凿都不成功,最后被废弃。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胶莱河流域的环境,包括地理位置与地形、水系、气候、灾害等,该流域位于鲁东丘陵内的断陷平原带上,呈东南-西北走向,相对周围的丘陵,地势低洼,河流密布,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自然灾害为干旱、洪涝和地震。第二部分探讨了元代胶莱运河的开凿,包括开河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开凿前内陆河运不发达,管理松散,不能很好承担起南北物资的运送;而在元代军事上又有依赖漕河的传统,这些原因促使胶莱运河动工,完成后的胶莱运河耗费不赀,卒无成效,元世祖调整政策,由河漕转向海运。第三部分明代胶莱运河开凿始末,包括关于胶莱运河的论争和具体的疏凿过程。其中关于开凿与否的论争围绕嘉靖、隆庆、万历三个历史时期展开,同时分析最高统治者的态度。第四部分在前面的基础上总结出运河存废反复,治理粗糙,功能有限,性质模糊等特点;紧接着还分析了运河的功能定位,从元至明,在人们心目中,运河的功能经历了由河运到海运的转变。第五部分分析运河除自身功能有限之外的被废弃的原因:包括技术有限使得工程不完善;明清以来山东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大局观与地方保护主义的矛盾;以及运河功能定位的错位丧失发展机遇等。
【关键词】:胶莱运河 元明时期 漕运制度 开凿 废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28.6;K248;K24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6
  • 一、选题源起和研究意义9-11
  • 二、学术史回顾11-13
  • 三、时空界定13-14
  • 四、研究方法14-16
  • 一、胶莱河流域的环境16-24
  • (一) 位置与地形16-19
  • (二) 水系19-20
  • (三) 气候20-21
  • (四) 灾害21-24
  • 二、元代胶莱运河的开凿24-37
  • (一) 开凿前的内陆河运24-27
  • (二) 元世祖对河漕的倚重27-31
  • (三) 元代胶莱运河的开凿过程31-33
  • (四) 由河漕到海运的转变33-37
  • 三、明代胶莱运河开凿始末37-51
  • (一) 明代疏胶莱运河之议37-46
  • (二) 明代胶莱运河的疏凿46-51
  • 四、元明胶莱运河的特点与功能定位51-57
  • (一) 元明胶莱运河的特点51-52
  • (二) 元明胶莱运河的功能定位52-57
  • 五、胶莱运河废弃原因57-65
  • (一) 技术的限制57-59
  • (二) 地方与国家利益的矛盾59-63
  • (三) 胶莱运河功能定位的不确定性63-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0
  • 后记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超 ,张义丰;论元、明、清河漕与海运之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2 章巽;元“海运”航路考[J];地理学报;1957年01期

3 李宝金;元明时期胶莱运河兴废初探[J];东岳论丛;1985年02期

4 邹逸麟;历代正史《河渠志》浅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5 钟行明;;元代漕运管理机构及其空间分布[J];建筑与文化;2010年08期

6 赖家度;;元代的河漕和海运[J];历史教学;1958年05期

7 薛磊;;元代的胶莱运河[J];历史教学;2006年01期

8 郑师渠;道光五年试行海运漕粮述略[J];历史档案;1999年03期

9 樊树志;;明清漕运述略[J];学术月刊;1962年10期

10 王君;丁鼎;;元明胶莱运河兴废考略[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元明时期胶莱运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9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