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片面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交通堵塞、环境破坏、住房紧张、资源浪费、特色遗失、邻里关系冷漠等一系列城镇发展问题开始凸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传统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加快推进以人为本,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就是以提升城镇文化、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环境质量、增强社会和谐等内涵为中心,创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住的人居环境,换句话说,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就是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好坏不仅是检验城镇化成果的依据,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县城)是人居环境研究中受关注较少的区域,但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临漳县城这样的普通小城镇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国内外关于人居环境评价的基础上,遵照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首先,从经济建设程度、生活舒适程度、生态环境程度、社会和谐程度四方面构建了临漳县城人居环境宜居性客观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人居环境建设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和子系统对比分析,得出2009-2013年县城人居环境综合指数逐步上升,四个子系统均稳步发展,但经济发展程度子系统发展较慢的结论;其次,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五方面构建了临漳县城人居环境宜居性主观评价体系,以268份有效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县城人居环境总体宜居水平一般,并进一步找出影响人居环境发展的因子;最后,根据主客观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县城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的结论,并从经济发展、居住条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四方面出发,提出人居环境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小城镇 人居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12-15
- 1.2.1 研究内容12-13
- 1.2.2 研究方法13-14
- 1.2.3 技术路线14-15
- 2 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宜居性的关系15-29
- 2.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15-16
- 2.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15
- 2.1.2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15
- 2.1.3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15-16
- 2.2 宜居人居环境的内涵16-27
- 2.2.1 人居环境的概念16-17
- 2.2.2 宜居人居环境的内涵17-19
- 2.2.3 宜居人居环境的判断条件19
- 2.2.4 国内外关于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的研究19-24
- 2.2.5 宜居人居环境的理论基础24-27
- 2.3 新型城镇化与宜居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联系27-29
- 2.3.1 相同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27
- 2.3.2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小康社会27
- 2.3.3 建设宜居人居环境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27-29
- 3 小城镇建设宜居人居环境的特征以及优势劣势分析29-35
- 3.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重要战略地位29-31
- 3.1.1 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工作的重要着力点30
- 3.1.2 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30
- 3.1.3 小城镇是优化城镇体系的战略关键30-31
- 3.1.4 小城镇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31
- 3.2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特征与需求特点分析31-32
- 3.3 小城镇建设宜居人居环境的优势与劣势32-35
- 3.3.1 小城镇建设宜居人居环境的优势32-33
- 3.3.2 小城镇建设宜居人居环境的劣势33-35
- 4 研究区概况35-38
- 4.1 地理区位与自然条件35
- 4.1.1 地理区位35
- 4.1.2 自然条件35
- 4.2 人居环境建设现状35-38
- 4.2.1 经济状况35-36
- 4.2.2 社会文化状况36
- 4.2.3 基础设施状况36-37
- 4.2.4 公共服务状况37
- 4.2.5 生态环境状况37-38
- 5 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38-64
- 5.1 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8-39
- 5.1.1 以人为本原则38
- 5.1.2 因地制宜的原则38
- 5.1.3 全面性和主次有序原则38-39
- 5.1.4 动态性与稳定性结合的原则39
- 5.1.5 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39
- 5.2 基于客观统计数据的评价39-48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9-41
- 5.2.2 权重确定41-42
- 5.2.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42-43
- 5.2.4 计算方法43
- 5.2.5 计算结果43-45
- 5.2.6 评价分析45-48
- 5.3 基于主观调查问卷的评价48-64
- 5.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8-50
- 5.3.2 指标权重的确定50-53
- 5.3.3 问卷数据来源及整理说明53-54
- 5.3.4 评价分析54-64
- 6 临漳县城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和优化建议64-69
- 6.1 综合评价结果64-66
- 6.1.1 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64
- 6.1.2 人居环境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64-66
- 6.2 人居环境优化措施对策66-69
- 6.2.1 经济发展优化措施66-67
- 6.2.2 居住条件优化措施67
- 6.2.3 生态环境优化措施67-68
- 6.2.4 人文环境优化措施68-69
- 7 结论69-71
- 7.1 论文主要结论69
- 7.2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69-70
- 7.3 研究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倩岚;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浅议[J];长沙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3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4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5 李雪铭;晋培育;;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6 董晓峰;杨保军;;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7 何永;理解"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2期
8 周长城;邓海骏;;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其评价要素探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4期
9 刘建国;张文忠;;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6期
10 李丽萍;吴祥裕;;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娜;中小城市的宜居性评价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敬敏;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唐如辉;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彦超;长春市宜居城市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翠菊;昆明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预测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李国进;新会宜居城市建设的评价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8 张松;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济南市小城镇发展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0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