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空间扩展模式及其开发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空间扩展模式及其开发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的空间特征入手,把城镇的扩展当作是城市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之一,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镇空间结构的产生演化,并经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扩展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城镇核心区阶梯式发展模式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扩展的合理模式。这种阶梯式发展,核心区推进的思路不仅适用于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对平原型城镇的规划、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市的空间利用进行研究,提出了坡、峁地的利用思路,这思路对山地型城镇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沟道的利用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独特形式,也可以打开其他川谷型城镇的扩展思路。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镇的空间利用问题揭示了川道、支沟、坡、峁、沟涧的开发利用方向,以更高的视野,俯视川谷型城镇的空间利用和城镇空间扩展,对综合利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城镇空间,提高该区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档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正在发生迅猛变化,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将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县城的扩展。川谷型城镇仍然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类型。所以,本研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 川谷型城镇 城镇化 城镇空间扩展模式 城镇空间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901.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6
- 1.1 研究背景7-8
- 1.2 相关理论综述8-14
- 1.2.1 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城镇扩展模式8-12
- 1.2.2 中国城镇空间增长形态研究12-14
- 1.2.3 总结14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线路和框架14-16
- 1.3.1 研究目的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3.3 研究路线14-15
- 1.3.4 研究框架15-16
- 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的空间特征16-29
- 2.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的起源16-18
- 2.1.1 军事防卫中心17
- 2.1.2 商贸集聚地17
- 2.1.3 交通节点17-18
- 2.1.4 地方行政机关所在地18
- 2.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选址18-20
- 2.2.1 宏观选址18-20
- 2.2.2 微观选址20
- 2.3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镇的区位特征20-21
- 2.4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内部空间结构21-26
- 2.4.1 城市功能区21-25
- 2.4.2 功能区布局25-26
- 2.5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形态与城镇景观营建26-29
- 2.5.1 城市形态26-27
- 2.5.2 景观营建27-29
- 3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的扩展特征29-47
- 3.1 城镇化与城镇扩展29-35
- 3.1.1 城镇化的基本规律29-31
- 3.1.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的城镇化特点31-34
- 3.1.3 城镇化特点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发展的影响34-35
- 3.2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与城市扩展35-36
- 3.2.1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35-36
- 3.2.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域空间结构与城镇扩展特点36
- 3.3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扩展机制研究36-43
- 3.3.1 影响因素分析36-42
- 3.3.2 动力机制分析42-43
- 3.4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边缘区扩展分析43-47
- 3.4.1 边缘区的形成43-44
- 3.4.2 边缘区的特征44-47
- 4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的扩展模式47-64
- 4.1 同步提升扩展模式47-51
- 4.1.1 概念提出47-48
- 4.1.2 不适应性分析48-51
- 4.2 多核心扩展模式51-54
- 4.2.1 概念提出51-53
- 4.2.2 不适应性分析53-54
- 4.3 大跨度转移中心的扩展模式54-60
- 4.3.1 概念提出54-57
- 4.3.2 典型案例57-59
- 4.3.3 不适应性分析59-60
- 4.4 城镇核心区阶梯式扩展模式60-64
- 4.4.1 概念提出60-61
- 4.4.2 典型案例61-62
- 4.4.3 适应性分析62-64
- 5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的空间利用策略64-74
- 5.1 川道空间利用64-66
- 5.1.1 利用现状64-65
- 5.1.2 开发策略65-66
- 5.2 支沟空间利用66-69
- 5.2.1 利用现状66-67
- 5.2.2 开发策略67-69
- 5.3 坡、峁空间利用69-73
- 5.3.1 利用现状69-70
- 5.3.2 开发策略70-73
- 5.4 沟涧地空间利用73-74
- 5.4.1 可行性分析73
- 5.4.2 方向与措施73-74
- 6 结论和讨论74-77
- 6.1 结论74-76
- 6.2 几点讨论76-77
- 参考文献77-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殿君;张学霞;武鹏飞;;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发影响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扬;高红军;孙艳华;;宁夏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主要整地技术的探析[A];宁夏林学会第二届林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1年
2 刘文兆;徐学选;陈云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点线面协调利用研究的若干方面[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宋炳煜;许田;赵利清;;黄土丘陵沟壑区陡沟坡植被特征——以鄂尔多斯皇甫川流域陡沟坡为例[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齐宗国;姜凤霞;霍永智;;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区沙打旺种子繁殖试验[A];草原与草坪研究论坛文集[C];2004年
5 杨荣金;傅伯杰;刘国华;马克明;张翼;;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许扬;高红军;孙艳华;;宁夏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主要整地技术的探析[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7 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汪亚峰;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罗春燕;;基于~(137)Cs示踪的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动态变化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正新;程满金;李青丰;邬春隆;王丽娟;赵丽丽;;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地牧草建植技术研究[A];第四次全国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会暨学术年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志霖;陈利顶;傅伯杰;;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保效应动态变化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黄胜利;甘澈清泉圆了吕渠河站职工25年吃水梦[N];人民铁道;2008年
2 张剑英;开创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希望之路[N];新农村商报;2009年
3 ;整治穷山恶水 改善生态环境[N];各界导报;2008年
4 ;敢叫山河换新颜[N];定西日报;2009年
5 李春静;固原市六盘放歌 奋力突破[N];银川晚报;2010年
6 温瑾;内蒙古准格尔旗荒山换新颜[N];西部时报;2011年
7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政府掏钱为农民种下“摇钱树”[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8 记者 罗霄 通讯员 李海江;内蒙古通辽库伦旗水土治理显成效[N];经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贵荣 王长华;“洮河愚公”的移山新举措[N];定西日报;2009年
10 柳秀兰;老舍古 五道防线五道关[N];中国水利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鹏飞;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沙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耦合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程复;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川径流泥沙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杨涛;基于GIS的黄土沟壑区两种尺度产流产沙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岳庆玲;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过程土壤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刘芳;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王立;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7 高艳鹏;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贾燕锋;陕北典型小流域立地—群落—土壤侵蚀量的对应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9 刘京;陕西省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夏静芳;沙棘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与植被配置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惠怡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空间扩展模式及其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张由松;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杜锋;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梁小英;黄土丘陵沟壑区LUCC与区域水分盈亏响应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王振;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侵蚀状况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6 马瑞;RS和GIS技术支持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7 赵芹珍;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荒坡植被的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柴春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应及土壤水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刘鑫;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崔普伟;基于单元流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次暴雨产沙经验模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空间扩展模式及其开发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5225.html